反嘴鷸(Recurvirostra avosetta)
體型高挑的黑白色鷸。腿長呈灰色,黑色的嘴細長而上翹。主要以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為食。
蠣鷸(Haematopus ostralequs)
體羽為黑白色的涉禽。橙紅色的嘴呈楔形,翼長而尖,善於飛翔。我國古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故,據說就是源於對蠣鷸的觀察。
蠣鷸還具有一些有趣的繁殖行為:銀鷗產的蛋比蠣鷸的大,蠣鷸隻要見到銀鷗的巢,就會飛去孵銀鷗的蛋,這時它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家;蠣鷸每窩總是產3枚蛋,如果在蠣鷸的巢裏加進去2枚蛋,雌蠣鷸就會離開自己的巢,挪到有3枚蛋的其他巢去。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這個典故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為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國正在攻打燕國,蘇代認為趙國和燕國征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
鬆雞(Tetrao urogallus)
體型在鬆雞科中是最大的,其求愛方式十分特別。每年三、四月間,鬆雞開始發情。在求偶場中,雄性鬆雞昂首挺胸,尾羽展開如扇狀,有時還跳躍鳴叫,以此來向雌性鬆雞求婚。雌性鬆雞則靜靜地站在一旁觀望著雄性鬆雞的一舉一動,隻有被雌性鬆雞看中的雄性鬆雞,才能與其交配完婚。
原雞(Gallus gallus)
在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及海南等省區生活著一種野雞,它們形態像家雞,尾羽修長美麗,現在的家雞都是由它們馴養而來,可以說是家雞的祖先。
陸禽類
雞形目、沙雞目和鴿形目的鳥類經常在地麵上活動,被稱為陸禽。
鶉雞類
嘴短,上嘴呈弓形。腿腳健壯,爪鈍,適應於陸棲步行及挖土尋食。翼短圓,不善遠飛。以植物葉、果實和種子為食。大多雌雄異型,雄鳥跗趾後緣有距。婚配大多為一雄多雌製,雄鳥有複雜的求偶炫耀行為。多在地麵築巢,雌鳥孵卵,雛鳥早成性。
白鷳的命名
1758年林奈依據中越邊境山區諒山東部采集到的標本將白鷳命名為Phasianus nycthemera,並發表在《自然係統》第10版中。之後,鳥類學者又陸續命名了6個與Phasianus nycthemera類似的新種,並被歸入另一屬Gennaeus。1921年Beebe在《雉類專論》第二卷中,將林奈定名的白鷳歸入Gennaeus屬,改名為Gennaeus nycthemera。1948~1949年,Delacour討論了Gennaeus nycthemera及其近緣種間的分類關係,將白鷳以及那些與白鷳形態相近的物種一起並入Lophura屬,構建了白鷳的種下分類體係。
白鷳(Lophura nycthemera)
俗名銀雞、梵雞,屬雞形目雉科鷳屬,廣泛分布於我國南方各省、緬甸東部、泰國北部以及中南半島的留鳥。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全世界有15個亞種,其中有9個亞種分布於我國。
白鷳外形俊美,舉止優雅。雄鳥上體白色,自後頸到上背密布整齊的“V”形黑紋,羽冠和下體為閃耀光澤的藍黑色,臉的裸出部赤紅色,腳鮮紅。
棲息於熱帶季風雨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以及竹木混交林內,尤其喜歡在林木茂密、林下灌叢較為稀少的森林中活動。以植物的種子、漿果、嫩葉為食,也吃少量昆蟲。由於白鷳平時行動隱秘,人們難以發現它的蹤跡,就更不用說對它進行觀察研究了。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已故鳥類學家高育仁先生在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研究白鷳時,在野外建立了一些固定的喂食站,定時投放食物,以引誘白鷳前來取食,自己則躲在附近事先建好的隱蔽棚中觀察,從而獲得了許多第一手的白鷳生態學資料。
峨眉白鷳的發現
白鷳的亞種分化很多,其中峨眉白鷳是由我國著名鳥類學家鄭作新院士於1960年在四川峨眉山發現命名的,並將發表的研究論文寄給了民主德國的著名鳥類學家施特斯曼教授,國際學術界確認了這個發現。
幾年以後的一天,鄭作新突然接到了美國芝加哥博物館特雷勒教授的一封信。信中說,早在1930年芝加哥博物館就在峨眉山采到一些白鷳,但直到60年代,特雷勒教授才發現了這些白鷳的獨特之處,並將新亞種定名為“鄭氏白鷳”,以紀念鄭作新先生對中國鳥類做出的貢獻。特雷勒教授把自己的論文寄給英國的一份鳥類學雜誌,而這個雜誌的編輯部又把文稿轉寄給施特斯曼教授審查。這是一個多麼有趣的巧合!施特斯曼教授看過以後認為,鄭作新的發現和命名都比特雷勒要早,所以按照國際上有關動物分類及命名的規定,這個新發現的白鷳亞種還是采用了鄭作新所定的名稱,叫作“峨眉白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