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鳥類家族1(3 / 3)

褐鰹鳥的孵卵方式也十分有趣:大多數鳥類都是臥伏在卵上進行孵卵,依靠腹部的孵卵斑傳遞熱量;而褐鰹鳥則是將卵踩在腳下,通過腳上脈管化的皮膚向卵傳遞熱量。

褐鰹鳥雌雄

鰹鳥的英文名“Booby”來源於西班牙語“bobo”,意為“傻瓜”“笨蛋”,是指它們不害怕人類,很容易被捕捉。時過境遷,由於長期的亂捕濫獵,鰹鳥的生活習性也逐漸發生改變,如今的鰹鳥已經非常懼怕人類了。

鴻雁(Anser cygnoides)

雁形目,鴨科,世界瀕危物種。嘴基有一條很狹窄的棕白色細環,嘴裂基部有兩條棕褐色的鶚紋。頸部前白後棕,區別明顯,使其有別於其他雁類。

鴻雁具有季節性遷徙行為,古人把它視為傳遞音訊的“使者”。“蘇武牧羊”中的“鴻雁傳書”的典故,以及“燕雀安知鴻鵠之誌”的成語,都與鴻雁有關。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

家鵝的祖先

很多學者都認為家鵝是第一個被人類馴化的家禽,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的壁畫裏,就出現過飼養家鵝的圖畫。我國飼養家鵝的曆史也很悠久,早在古籍《莊子·山木篇》中就有家鵝的記載,說明在公元前400年以前中國就已經有成熟的家鵝馴養技術了。目前普遍認為我國的家鵝起源於鴻雁而歐洲的家鵝則起源於灰雁。

鴛鴦(Aix galericulata)

雁形目,鴨科,是東北亞地區的特有鳥類。雄性鴛鴦具有醒目的白色眉紋和直立的金色長羽,顯得非常威風;翅膀上有扇形的栗黃色“帆羽”,背部呈肉桂色,整體顏色華麗高貴。相比之下,雌鳥則低調很多,通體灰褐色,僅在眼睛後方有白色斑紋。其實,這並不是大自然的偏愛,而是與雌雄鳥各自的分工不同有關:雄鳥漂亮的羽衣,可以引來雌鳥組成“小家庭”;雌鳥羽色暗淡,有利於在巢內孵卵、育雛,以免被天敵發現。

鴛鴦築巢的方式很特別,與一般雁鴨類不同,是在臨近河溪的高大樹木的洞穴中築巢,這樣就可以避開天敵的捕食。雛鳥孵出後不久就會在母親不停的召喚下,像跳水運動員那樣一個接一個地從高高的樹洞跳到地麵的草地上,緊接著就能跟隨母親下水遊泳了。

原來是薄情郎

鴛鴦羽色鮮豔美麗,平時又總是朝夕相伴,和睦相處,自古就被人們作為永恒愛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我國民間就有送給新婚夫婦一幅鴛鴦圖案以表示祝福的習俗,寄托了人們對新婚夫婦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鴛鴦戲水”更是我國民間常見的年畫題材。古往今來,我國民間還流傳著不少以鴛鴦為題材歌頌純真愛情的傳說和故事,也是眾多文人墨客筆下的寵兒。

其實自然界中的鴛鴦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美好,它們在平時並非總是成對生活,配偶也並非終生不變。

實際上,鴛鴦隻是在求偶交配期,維持形影不離的配偶關係。

之後雄鳥就顯露了自己“花花公子”的本性,對“家”裏的事不聞不問,整日四處遊玩,將孵卵、育雛等“家務事”一股腦兒地都推給了雌鳥,根本不承擔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此外,如果鴛鴦失去了配偶,很快就會再行婚配。

涉禽類

是指生活在沼澤和淺水邊上的鳥類。它們的身體有三長的特點:喙長、頸長、腿長,適合在淺水中涉水行走,不適合遊泳,比如鷺類、鸛類、鶴類和鴴鷸類。

鷺類

嘴直尖而略側扁。後趾稍長,與前三趾在同一平麵上,能夠握住樹枝而棲息於樹上。飛行時鷺類頸部常常彎曲成“S”形。

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

也叫唐白鷺、白老等,為中型涉禽。夏季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趾為黃色,眼先為藍色。枕部著生矛狀長形冠羽。背部、肩部和前頸的下部著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狀的長飾羽,向後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頸基部的蓑羽則垂至下胸,就像絲線一樣。

主要在我國的遼東半島、山東及江蘇的沿海島嶼繁殖。築巢於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岩處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成群營巢,也有與其他鷺類混群營巢的現象。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構較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成。每窩產卵2~4枚,孵化期24~26天。黃嘴白鷺曾經分布很廣泛,現如今已非常稀少,已被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黑鸛(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餘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光線的照射下,可以映射出變幻多端的綠色、紫色或青銅色金屬光澤。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

多在山區懸崖峭壁的淺洞處營巢,或在綠洲濕地高大的胡楊樹上營巢,有沿用舊巢的習性。每窩產卵3~5枚,雌雄鳥共同喂養幼鳥。種群數量稀少,已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為瀕危種(E),中國約有1000隻。

鸛類

嘴粗壯,長而略側扁。趾的排列與鷺類相似,能夠在樹上棲息。翅膀長而寬,飛行能力出色,能做出多種特技飛行動作。飛翔時頸部普遍前伸,而有別於鷺類。此外,鸛無鳴肌,成鳥不會鳴叫,常以嘴部的上下敲擊發出“噠噠”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