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禽生活在水上,在水中取食和棲息,但到陸地上,即拙於行走。
潛水冠軍——潛鳥
潛鳥目,潛鳥科。潛鳥是高度特化的遊泳健將,足具全蹼,腿位於身體的後部,非常適於潛水,但在陸地上行走卻非常困難。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冬季在沿海水域生活,繁殖時則需到內陸淡水湖。
水下獵人——
目,科。棲息於湖泊和沼澤。具有瓣蹼足,腳長在身體極為靠後的部位,加上異常靈活的踝關節和趾關節,使得它們在水下運動自如。潛水時悄無聲息,行動異常隱蔽。同時脅羽具有吸水性,從而減少了潛水時的浮力。
母子情深
雛鳥在剛出殼的幾周內,常常會待在親鳥的背上,既暖和又安全。
水上芭蕾
在繁殖期時,往往成對表演技術精湛的求偶舞蹈:它們時而麵對麵相互對視並同時點頭,然後一起潛入水中,旋即又浮出水麵,嘴裏還銜著一撮水草;時而又扇動翅膀,身體高高挺起,在平靜的水麵上翩翩起舞,表演精彩絕倫的“水上芭蕾”。
別名的由來
還有很多的別名,大多與它們特殊的生活習性有關:由於它們喜歡終日漂浮在水麵上,好像一個葫蘆,所以又叫“水葫蘆”“油葫蘆”;又因為它在潛水時,僅在水麵上露出嘴尖和眼睛,很像鱉的形狀,所以也叫“王八鴨子”。
暴風鸌(Fulmarus glacialis)
鸌形目,鸌科,屬於海洋性鳥類。喙由數枚角質片組成,上喙尖端有鉤。兩個鼻孔呈管狀,並列於嘴鋒基部。大部分時間翱翔於茫茫大海,結群追逐魚群,既可以俯衝捕食,也可以遊泳追擊。
鸌形目也被稱為管鼻目,為海洋性鳥類,善在海麵翱翔,全世界共有4科100種。
海水淡化器
許多海洋鳥類都有一種特殊的結構——鹽腺,能分泌出含有高濃度鹽分的分泌物,從而能將體內多餘的鹽類排出。鹽腺位於眼眶的上部,通過長管開口於鼻孔附近,這樣鹽滴就會從鼻孔排出體外了。人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海鳥的這種特殊結構將海水進行淡化,到時人類利用海洋的前景將會更加廣闊。
禦敵之術
它們群體繁殖,並營洞巢。在夜間活動,以避開食肉類,依靠視覺和嗅覺往返於洞穴和取食地之間。這類鳥都會從嘴裏噴射出味道難聞的胃油,從而使入侵者望而卻步。
耐受低溫
雌雄鳥輪流孵卵,各孵1~20天。由於離巢取食需要很長時間,有時在巢孵卵的親鳥等不到其配偶從取食地返回就會離巢,而全然不顧卵的冷暖,時間長達一天甚至數天,但並不會影響孵化成功率,隻是會使孵化期延長很多天。
海燕
鸌形目,海燕科,最小的海鳥。體型小巧精致,額部陡直,喙雖小卻強健,管鼻在嘴基部合二為一。翼腿均長,尾叉形。飛翔於海麵上時,常用腳擊水。在陸地不能行走,隻能雙翼支撐身體,用腹部移動。
海燕在海島上繁殖,營造洞巢。產1枚白色的卵,雌雄海燕輪流孵卵。
巢主人在受到侵擾時會釋放出一種油脂狀體液,因此巢的周圍有強烈的麝香氣味。它們夜間活動,白天成對隱藏在洞內。
白鵜鶘(Pelecanus onocrotalus)
鵜形目,鵜鶘科,生活於沿海及內陸水域。體重可達15千克,是世界上最重的、會飛的海鳥。鼻孔封閉,全蹼足,嘴平扁而特長,先端有鉤形的嘴甲。頜下有巨大的能伸縮的喉囊,用於臨時貯存食物。
常成群排成V字形聯合捕獵,將魚趕到淺水處,然後用喙鏟起。這時會將魚和水一同鏟起,因此首先要收縮喉囊擠出多餘的水後才能將魚吞下。在堤岸上築地麵巢,產2~4枚白色的卵,雙親輪流用腳蹼孵卵。
海燕的名字及其與暴風雨的聯係
海燕科的鳥類,英文名為petrel,意即“能在水麵上行走的聖彼得”。英國海盜、探險家丹皮爾(William Dampier,1652~1715)是第一個將海燕的英文名與聖彼得(Saint Peter)相聯係的人,在他所寫的《新荷蘭之行》中有這樣一段關於海燕的記述:當海燕飛翔時,它們用腳交替拍打著水麵,就好像在水麵行走一樣。因此,水手們便將它們稱為Petrels,比喻海燕就像聖彼得在革尼撒勒湖(Lake of Gennesareth)上行走一樣。如今petrel常常被稱作storm petrel(暴風海燕),這是由於海員們相信海燕掠過海麵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而且即使在暴風雨中,海燕也愛在海麵上低飛,故在其名稱前冠以storm。
褐鰹鳥(Sula leucogaster)
褐鰹鳥的頭、頸、胸部和整個上體為黑褐色,而腹部和翼下覆羽則為白色,因此也叫白腹鰹鳥,主要分布於我國的西沙群島和東南沿海一帶。
根據褐鰹鳥臉部和嘴部的顏色可以區分雌雄,雌鳥為黃色,雄鳥則為淡藍色。求偶時雌雄鳥各銜一根樹枝放在腳上,彼此麵對麵地站著,然後用頸部互相纏繞。
褐鰹鳥常集群在海島的岩石上繁殖,巢位於地麵,由樹枝和幹草構成。通常每窩產2枚卵,第二枚卵往往間隔幾天才產出。雌鳥產完第一枚卵後就開始孵卵,屬於異步孵化。雛鳥間有自相殘殺的現象,最終隻有一個雛鳥能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