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一個大家族,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分布廣泛,生活環境多種多樣。從陸地到海洋,從森林到草原,從高山到湖泊,處處都有它們美麗的身影。
不同的鳥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適應了不同的生活環境,進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態類群。根據鳥類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特點,可將鳥類劃分為8個生態類群:走禽類、企鵝類、遊禽類、涉禽類、陸禽類、猛禽類、攀禽類和鳴禽類等。
走禽類
腳長而強大,下肢發達,善於行走或快速奔跑,翼短小翅膀退化,不能飛翔。常見的有鴕鳥、鴯鶓、幾維鳥等。
鴕鳥
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鳥類,棲息於非洲大草原。高約2.5米,體重約115千克。雄鳥比雌鳥略大。
預警係統
鴕鳥長而靈活的脖子和大而敏銳的眼睛,使得它們能夠及時發現迫近的危險,並迅速采取應對措施。
善跑不會飛
鴕鳥胸骨扁平,兩翼退化,不會飛翔。腳趾退化,僅存2趾,趾下有肉墊。腿長而粗,跨步近5米,故能疾走如飛,奔跑速度每小時可達50千米。
照看“別人的孩子”
許多母鳥都沒有自己的巢產卵,一個鴕鳥巢內除了主人的卵之外,還會有鄰居雌鳥產的卵,都由主人負責孵化。巢會受到來自獅子、土狼等天敵的襲擊,隻有10%的巢能成功孵化。巢主人也喜歡巢內有其他鳥的卵,因為在遭到小規模襲擊時,它自己的卵會因稀釋效應而得以保全。
鴕鳥政策
據說當鴕鳥遇到危險時,就會臥伏於地麵,將頭埋入沙中,身體蜷曲一團,以為自己什麼都看不見,就會太平無事。後來人們把鴕鳥的這種行為,用來指那些不願正視現實、自欺欺人的政策,即“鴕鳥政策”。但實際上,在遇到威脅時,這種體型龐大不會飛的鳥無一例外地都會借助它們的長腿主動逃離危險。
幾維鳥——無翼之鳥
分布在新西蘭。它們的鳴叫聲非常尖銳,聽起來特別像“kiwi”(幾—維—),所以被當地土著人叫做幾維鳥。
靈敏的嗅覺
翅膀很小,趨於退化,隱藏於體羽之下。腿粗壯有力,尾巴完全消失。眼睛小,耳孔大。幾維鳥喙長而彎曲,鼻孔長在喙尖端,嗅覺異常靈敏,能夠搜尋出地麵的獵物。
晝伏夜出
幾維鳥白天在洞穴中休息,夜間出來活動覓食。
體小蛋大
幾維鳥通常在樹幹基部的樹洞裏築巢。每年繁殖1次,每次產1~2個卵。幾維鳥個頭雖然不大,但它的蛋卻大得驚人——重量比一般的雞蛋大5倍,相當於雌鳥自身體重的1/4。雄鳥負責孵卵,孵化期長達70~74天。
企鵝類
隻會遊泳,不會飛翔的海洋鳥類,主要生活在南極地區,世界上共有17種。
為了適應快速遊泳和潛水的需要,企鵝的身體呈流線型,翅膀退化變為鰭狀肢,腿短且長在身體的後方,在陸地行走時顯得步履蹣跚,不過它們會用腹部在冰麵上快速滑行。
防水保暖
企鵝的羽毛短而致密,且防水性能極佳,即使在寒冷的水中,也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除此之外,在鰭狀肢和腿部還儲存有厚厚的脂肪,以及一套高度發達的血管“熱交換”係統,以減少熱量的損失。
集群繁殖
皇企鵝(Aptenodytes forsteri)繁殖時正是南極大陸最為寒冷的季節,它們需要在冰上行走100千米才能到達繁殖群居地。成群的企鵝彼此相擁著聚集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減少熱量的散失。皇企鵝群體會進行有規律的移動,使得外圍的企鵝和中心的企鵝能進行位置輪換,交替抵擋風寒。
滴水不進
雌鳥在產下一枚卵後,便回到海裏覓食,補充營養。留下來的雄鳥則將卵放置在腳麵上,依靠腹部的皮膚褶皺進行孵卵。雄鳥在接下來的64天裏,不吃不喝,全靠積蓄的脂肪來維持生命。雛鳥出殼後,由雙親共同撫育。
胃是保鮮櫃
雄性皇企鵝能將未消化的食物,在自己的胃裏存放三星期以上,並能使食物保持新鮮狀態,這為它們的子女不致挨餓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在天氣持續惡劣的日子裏,雌性皇企鵝常常無法在海中捕到食物,延遲了帶回食物的時間。這時,雄性皇企鵝就用自己胃裏長時間儲存的食物來飼喂幼企鵝。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雄鳥胃裏的溫度和pH值是有利於細菌生長的,但企鵝能利用之前主動進食的海洋浮遊植物產生的丙烯酸來消滅胃腸中的細菌,從而使食物保持新鮮狀態。
企鵝英文名的由來
企鵝的英文名字是“penguin”,來源於拉丁語“pinguis”,意為“脂肪”。其實“penguin”原本是指大海雀(Alca impennis),其羽色與企鵝非常相似,使得人們很容易將兩者混淆。大海雀一度曾經在北大西洋非常豐富,由於人類大規模的獵殺以獲取其脂肪,這種鳥最終於1844年滅絕了,而其英文名字則歸企鵝所有一直流傳至今。
遊禽類
通常生活在水上,嘴寬而扁平,腳短,趾間有蹼,善於遊泳、潛水和在水中捕食,食魚、蝦、貝或水生植物。尾脂腺發達,能分泌油脂,可以塗抹在羽毛上用來防水。包括潛鳥目、目、鸌形目、鵜形目和雁形目的所有種類,以及鴴形目中的鷗類。
紅喉潛鳥(Gavia stellata)
嘴直,頸粗而長,常彎曲成S形。背羽在冬季為淺灰色,繁殖期時變為深色,但頸部的白色豎條紋和白色的腹羽卻始終不變。通常1次產2枚卵,雙親孵卵,孵化期約27天。雛鳥為早成性,育雛期約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