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霍希的退出也許是件好事,奧迪公司和霍希公司都沒有因為他的退出而垮掉,反而是越幹越好。1932年6月29日,奧迪、霍希和另外兩家老牌汽車製造商——漫遊者和DKW成立了汽車聯盟股份公司(Auto Union AG),這四家公司采用了新的品牌標誌,也就是今天人們無比熟悉的銀色四環。有了組織,自然也得有紀律,當時四大公司根據自身情況製訂了汽車聯盟的經營策略:DKM主攻摩托車和大眾汽車市場,漫遊者負責重型汽車的製造,奧迪負責生產高檔汽車,霍希則全力突擊超豪華汽車市場。就這樣,汽車聯盟迅速成為了德國第二大汽車公司,年產汽車超過6萬輛,占據了德國汽車市場25%的份額。
如果說產量是一個亮點,那麼銀色四環在20世紀30年代賽道上的表現就是一段傳奇。1934年3月,奧迪曆史上最成功的賽車、有“四環之王”美稱的“銀魚”A型車問世了。這款由天才設計師費迪南德·保時捷親自操刀設計的賽車具有超現代的動感外形,它首次將一台16缸的發動機安置在駕駛艙的後方,油箱則被安置在車身中部,使車輛前後部的重量比達到了1:1的最佳比例。從當年5月開始,“銀魚”開始在它參加的歐洲汽車賽事中所向披靡,無論是F1賽車的前身——歐洲汽車大獎賽,還是以艱苦著稱的德國汽車山地賽,“銀魚”都是不可戰勝的象征。它在3年中狂奪32項冠軍,一年十冠的成績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1937年,由車手羅斯梅耶爾駕駛的一輛“銀魚”C型賽車在法蘭克福到達姆施塔特的高速公路上更是跑出了406.3千米/小時的速度,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地麵上以400千米以上的時速飛馳,而當時德國空軍最先進的BF-109A型戰鬥機的最大平飛速度也不過500千米。
戰後歲月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汽車聯盟的發展腳步被徹底終止了。為了最大限度地打擊納粹的軍工生產,盟軍在1944年開始對德國的薩克森和魯爾工業區進行大規模的空襲,汽車聯盟在薩克森的工廠被夷為平地。1945年,更大的打擊出現了,蘇聯紅軍將汽車聯盟在蘇軍占領區的工廠設備拆運到蘇聯,以此作為德國的戰爭賠款。1948年8月17日,戰前風光無限的汽車聯盟被注銷,一個昔日的汽車帝國隻剩下了遍地的瓦礫和四散奔逃的工程師。
然而頑強的德國汽車人並沒有放棄重建工廠的希望,他們來到了慕尼黑郊外的小鎮英戈爾施塔特,在那裏利用廢棄的軍用倉庫和軍工廠開始了奧迪汽車的複興計劃。聽到這個消息後,戰前供職於汽車聯盟的德國工人紛紛從各地趕來,不計報酬地加入到工廠的重建之中,甚至就連81歲高齡的霍希本人也趕到了英戈爾施塔特,為昔日理想的複興貢獻著力量。1945年底,新的汽車聯盟總算在廢墟中重生,當年就推出了廂式貨車和摩托車。盡管當時的西歐經濟低迷,人民購買力極低,但在美國的援助下市場對農用車和貨車的需求卻極為旺盛,汽車聯盟的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廣泛歡迎。1950年8月,汽車聯盟推出其戰後第一款轎車——敞篷的F89型汽車。1955年,汽車聯盟又推出了P94型汽車,這款汽車後來成為了50年代最受歐洲人歡迎的德國汽車。1958年,汽車聯盟再次收到了一個好消息,德國汽車巨頭梅賽德斯—奔馳公司以4100萬馬克完成了對汽車聯盟的收購,汽車聯盟終於有足夠的資金在英戈爾施塔特建立更大的生產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