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小阿爾瓦雷斯的發現(1 / 1)

“你看過小阿爾瓦雷斯的新作《暴龍的最後一眼》嗎?”一位美女在商場與羅斯搭訕。羅斯是個有些書呆子氣的古生物學家,也是我的六位好朋友中學曆最高的一個,這段邂逅發生在他陪瑞秋購物時。與古生物學家聊恐龍滅絕,再加上對方是一位美女,自然是一段美麗的故事,而且這位美女對羅斯也很好奇,認為他又是古生物學家,又熱愛鍛煉,簡直就是《奪寶奇兵》中的瓊斯博士再世……

不過,阿爾瓦雷斯,這個名字曾經在很長時間讓古生物學家感到沮喪。因為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和他的地質學家兒子聯手在1980年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論文:《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的地外因素》一文中將距今6500萬年的恐龍滅絕事件“歸罪”於隕石的撞擊。

雖然科學家在這篇論文發表後掀起了激烈的論戰,其中的一個主要論戰是大多數的隕石痕跡都可以由巨大火山的爆發所製造出來,隨後又有理論用隕石撞擊導致火山大爆發的說法來反駁。但直到目前為止,恐龍的滅絕主因還是以阿爾瓦雷斯父子的那篇論文為主要理論,這也就是讓古生物學家感到沮喪的原因,如此古生物化的課題,怎麼就讓地質學家與物理學家攬去了呢?

1980年,小阿爾瓦雷斯在意大利的古比歐考察晚白堊世·第三紀交界(K/T交界)的沉積,這是一層隻有10厘米厚的黏土層,它與下麵早白堊世、上麵第三紀的岩石全然不同,它來自當時的海底沉積,裏麵包含了一些極小的浮遊生物化石。不要小看這10厘米的石頭,它們很可能保守著恐龍滅絕的秘密。當然,小阿爾瓦雷斯當時沒有想到這麼多,他隻是想知道這薄薄一層到底需要多久的時間來沉積。

於是,小阿爾瓦雷斯取回樣品,回去跟他父親商量。他父親阿爾瓦雷斯是美國著名高能物理學家,因發現僅存在於高能核酸碰撞中的亞原子粒子,而獲196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說句題外話,你可能壓根沒有聽過阿爾瓦雷斯,更不想知道什麼是“高能核酸碰撞中的亞原子粒子”,但你或者你家小孩很可能知道日本的動畫巨作《高達》,而高達裏麵的到處亂射,把宇宙弄得一片血腥的米加粒子炮、機器人就是基於阿爾瓦雷斯和米諾夫斯基的學說而科幻出來的。

反正阿爾瓦雷斯就是一位經常搞“碰撞”的高能物理學家,當他看到小阿爾瓦雷斯拿回來的樣品並聽到繪聲繪色的描述之後,一個有趣的念頭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