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以前,地質學家管它叫中生代晚白堊世。這個紀元地球的地理分布已經與我們今天比較相近,南大西洋的張裂,隔開了南美和非洲;北美洲與歐洲已經分離;印度和馬達加斯加一起“私奔”,“逃離”南極洲,之後印度又“遺棄”馬達加斯加,並加速向北,往歐亞大陸一廂情願地“奔”來;澳洲大陸“逃離”失敗,還與南極洲連在一起。
晚白堊世的氣候比今天要溫暖許多。恐龍GG可以穿著沙灘褲,MM穿著比基尼,頭頂是白色遮陽傘,身邊是茂密棕櫚林,這股清新的恐龍時代海灘風情也出現在今天的北極圈、南極以及澳洲南部。這樣溫暖的氣候,部分原因是因為淺海覆蓋了大部分的陸地所致,當時海麵的高度要比今天高出100~200米,使得這些淺海得以覆蓋許多陸地。大陸相對集中(與現在的地球相比)、溫暖。雖然很安逸,但也隱藏著不確定因素,比如天禍、大火。
這一天,美洲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頂端的魔鬼之角,這裏恐龍還在日複一日地幹著同樣的工作。長7.5米、重4~8噸的三角龍照例圍成一圈,防禦那些長15米、重6.5~7噸的暴龍,旁邊是忐忑不安、長7~10米、重4.5噸的甲龍。渾然不知這是它們在這美麗世界上的最後一天。
而在遙遠的地球外空間,一顆直徑約10千米的天體正悄無聲息地向地球飛馳而來,此前崩裂的一些小碎塊先行殺入大氣圈,奇異的光線劃破本來寧靜的天空,形成絢麗的“流星雨”。地球拚命扭動著圓滾滾的身軀,想躲過這次重擊,但一切都是徒勞,隻能硬著地皮等待天體的入侵。
隨著墜落的巨大天體正麵撞向地球,與大氣摩擦引起的隆隆聲引起了正在午餐的暴龍的注意,它警覺地回眼望了一眼天空,遠處的風神翼龍也被驚擾,倏然飛起。
天體正以7.5~45千米/秒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整個大氣層瞬間被壓縮,平流層中形成空洞或天窗,對流層中則形成強大的衝擊波,這可怕的衝擊波先於小天體到達地表。不可小看這衝擊波,隻要小天體穿越大氣層時速度超過20千米/秒,就會形成超強的、致命的衝擊波。首先,小行星前麵會有一碗形衝擊波,後麵則出現一個低密度空洞。衝擊波引起的最大壓力可以高達20萬個大氣壓,最大溫度高達19726.85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