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所提到的彗星雲一般稱為“奧爾特雲”,它是以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的名字命名的繞日運行的一團太陽係碎片,奧爾特曾認為它距離太陽15萬天文單位(相當於日地平均距離),可能是一個“彗星儲庫”,其中至少有1000億顆慧星。由於太陽伴星在彗星雲附近經過,使彗星運動軌道發生變化,因此引起彗星撞向地球,從而引起了生存條件的變化。穆勒說,這種彗星雨可能持續100萬年。這一觀點與某些古生物學家設想物種滅絕並不是那麼突如其來的意見是一致的。
人們考慮到,如果太陽有伴星的話,在幾千年中似乎卻沒有人發現過,想必它是既遙遠又暗淡的天體,而且體積不大,這是很有可能的情況,因為在1982~1983年,天文學家利用紅外幹涉測量法,測知離太陽最近的幾顆恒星都有小伴星,這種小伴星的質量僅相當於太陽質量的1/15~1/10。此外,在某些雙星中,的確還有比這更小的伴星存在著。
恐龍絕滅
隨著現代考古學的進展和放射性同位素測定年代的技術應用於考古學,人們發現,在過去的6億年中,地球上至少發生過5次大的和幾次小的生物滅絕。譬如,其中主要的有5億年前的寒武紀滅絕,導致三葉蟲類從地球上消失;2.48億年前二疊紀發生的一場最大的生物滅絕,約有90%以上的海洋生物絕種;大約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恐龍以及70%的動植物種滅絕了。
引起這種大規模物種滅絕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些科學家指出,這是由於地殼板塊的漂移,形成大地震和造山運動,新的大陸和海洋出現,引起生物環境的變遷,物種因此而發生大規模滅絕。這個理論的問題在於,大陸板塊漂移是較慢的,而且是不間斷的,為什麼物種大規模滅絕帶有突發性,即似乎是“一下子”就被毀滅了呢?1977年,美國地理學家阿瓦茲與它的父親——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路易斯,提出了恐龍滅絕與白堊紀末期的隕石雨有關的假說,其中提到可能有一顆小行星碰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
1984年,美國的兩位古生物學者,對地球上物種滅絕情況作了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過去的2.5億年中,生物滅絕似乎有一定的規律:約每隔2600萬年出現一次滅絕高峰期。如此準確的周期性意味著什麼呢?人們根據古生物學者推算出的生物災難期,對地麵大隕石坑形成年代進行了考察,發現在生物災難期間形成的隕石坑,比其他年份多得多。有的天文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彗星周期性地轟擊地球而引起的。因為,在銀河係平麵中,宇宙塵埃比較密集,當太陽帶領太陽係全體成員經過此平麵時,宇宙塵埃就會擾動彗星雲,引起彗星轟擊地球,導致生物的大規模滅絕。
“複仇星”在哪裏
自從太陽伴星——“複仇星”的假說公諸報端,科學家們開展了認真激烈的討論。人們根據開普勒定律推算,若其軌道周期為2600萬年,那麼軌道的半長軸應該是地球軌道半長軸的88000倍,約1.4光年,即太陽伴星距太陽比任何已知恒星要近得多。
1985年,美國學者德爾斯莫在假設“複仇星”確實存在的前提下,用一種新方法算出了這顆星的軌道。他首先對最近2000萬年左右脫離奧爾特雲的那些彗星進行統計、調查,對126顆這樣的彗星及其運動作了統計研究,斷言他的統計可靠性達95%。他確定,大多數這類彗星都作反方向運動,即幾乎與太陽係所有行星運動的方向相反。根據這些彗星的衝力方向算出,在不到2000萬年以前,奧爾特雲從某一其他天體接受到一種引力衝量。他認為,這是由一個以每秒0.2公裏或0.3公裏速度緩慢運行的天體引起的,“複仇星是一種令人滿意的解釋”。
德爾斯莫根據動力學算出,“複仇星”的軌道應該與黃道幾乎垂直,它目前應該接近其遠日點(距太陽最遠的點),而它的方向應該是離開黃極5°左右。美國學者托貝特等,計算了“複仇星”可能的軌道因星係“潮汐”——即太陽係以外的物質引力影響而產生的軌道變化。考慮到這顆星可以運行到離太陽很遠的地方,很容易受到其他天體引力的影響。托貝特說,即使它原先的軌道很穩定,也不可能在從太陽係存在以來的46億年中,軌道一直保持不變。許多研究者同意這樣的看法:這顆軌道周期為2600萬年的伴星的預期壽命至多為10億年。這就意味著,它可能是在太陽形成之後許久才被太陽“俘獲”的,或者就像有的科學家指出的那樣:在“複仇星”剛形成時,它和太陽之間的聯係要比現在緊密,其周期約為100萬~500萬年,後來由於其他天體的引力“牽引”而外移到現在的軌道,這種外移最終會導致它脫離太陽的引力影響。
為了尋找“複仇星”,穆勒等人用大型天文望遠鏡拍攝了大約5000張北半球暗星的照片。他計劃,每隔一段時期拍攝一次,由比較一下哪些暗星存在較大的“自行”,它們就是“複仇星”的選者了。如果他們在北半球找不出這樣的星體,他們還將探查南半球星空。一般認為,太陽伴星應屬於一種較小的恒星——紅矮星。可是,目前人們還沒有南半球天空的紅矮星表,觀測上的困難是非常多的。穆勒說:“如果他們找到了一顆近似的星體,接下來事情就好辦了。”一旦從大海裏撈出了這枚針,要證明這確實是那枚針就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