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重重

針對太陽係的現狀,有一些天文學者認為,太陽伴星由於某種原因未能形成,而形成了九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等。美國天體物理學家韋米爾和梅梯斯的研究認為,尚未發現的太陽第10顆大行星(經常寫做X行星)可能是引起周期性彗星雨——生物大規模滅絕的原因。

韋米爾他們是在把前人兩個設想合並到一起後,創立這種新穎的解釋的。這兩個設想是:在冥王星軌道之外存在著X行星,以及認為在海王星之外的太陽係平麵中可能有一個彗星盤或彗星帶。在他們設計的一個模型中,X行星周期性地從上述彗星帶近旁穿過,破壞彗星軌道,使大量彗星衝向太陽係內部。韋米爾說,這個理論的優點之一是X行星的軌道距離太陽要比“複仇星”近得多,因而將十分穩定。X行星軌道平麵與太陽係平麵成45°傾角,設想它每1000年沿軌道運行一周。但是它也會受到其他行星引力的牽引而引起軌道變遷,每隔2600萬年,當其運行到接近上述彗星帶時,就會觸發一場彗星雨。

美國科學家海爾斯綜合了不規則地通過“複仇星”軌道的恒星的各種作用,估計出“複仇星”在過去的2.5億年中,其軌道周期的變化應為15%。

據此,人們認為,不管是哪種情況,在“複仇星”的可能軌道上,所有的擾動都意味著天文鍾的調諧並不那麼精確,而如果這顆太陽伴星確實存在的話,人們不應該期望它觸發彗星雨和引起大規模物種滅絕的周期十分精確。

遺憾的是,至今缺乏更好的地質資料,尤其是隕石坑方麵的資料,地球上的證據的不確定因素太大,以致於無法準確地說出“複仇星”天文鍾的周期性能精確到什麼程度。

總而言之,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推測,太陽很可能存在或有過伴星,但是要找到它、證實它,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人們期望著科學家們早日解開這個宇宙之謎。

冕洞之謎

太陽大氣最外麵的一層叫做日冕。冕的本來意思是禮帽,日冕確實像頂碩大無比的帽子,從四麵八方把太陽蓋得嚴嚴實實。

除非用一種專門的儀器,否則,平常是無法對日冕進行觀測的,隻有在日全食的時候,才有機會看到它數十秒或者數百秒鍾。日冕一般分為內冕和外冕兩部分,從空間拍攝的日冕照片上,可以看到外冕最遠一直延伸出去好幾十個太陽半徑那麼大的距離。

日冕呈現出白裏透藍的顏色,柔和、淡雅,逗人喜愛。日冕雖然不亮,但用肉眼觀測或者拍下照片來看,各處亮度還比較均勻,沒有太明顯的差別。

可是,從空間拍下的日冕X光照片上看起來,它卻是另外一個模樣。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日冕中有著大片不規則的暗黑區域,它們並不是很穩定,形狀時有變化,有人把它們比喻為是日冕中出現的“洞”,冕洞的名稱就是這麼來的。說實在的,冕洞這個名字並不恰當,因為它基本上都是長條形的,有時從太陽的南極或者北極,一直伸展到赤道附近,長達好幾十萬公裏。從X射線的角度來看,說它是“洞”還勉強可以,冕洞裏確實是“空洞洞”的,穿過冕洞可以直接看到光球,光球是完全不發射X射線的,所以在X光照片上,冕洞表現為暗黑色的一片,看起來像是好端端的一個圓麵上,被塗黑了一大片。

踏破鐵鞋無覓處的M區

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風從東麵吹來的時候,樹葉、炊煙以及我們的衣服和長發,都向相反的西麵飄起來。天文學家們從彗星尾巴老是背著太陽這一點得到啟發,猜測太陽是不是也刮“風”?當然,這風指的是從太陽向外拋射出來的帶電的物質粒子等。正式提出太陽風的名稱,並得到確認,那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

太陽風是從太陽麵上什麼地方往外吹出來的呢?這個問題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很確切的解釋。

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某些磁暴——地球磁場的強烈騷動是周期性的,每隔一定的周期就重複出現,周期是27日。顯然,產生這種磁暴的原因也應該具有27日的周期。科學家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太陽,它赤道部分的會合周期也是27日,可見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關係。

周期性發生的磁暴與太陽赤道部分的哪些區域有關呢?這是些什麼樣的區域呢?多少年來,一直沒有人能說清楚。這些“神秘”的區域被叫做M區,但誰也沒有在觀測中發現過M區。

在對冕洞的探討和研究過程中,天文學家們終於找到了根據,因此他們恍然大悟,40多年來踏破鐵鞋無覓處的M區,原來就是太陽赤道部分的冕洞,從它那裏使勁地往外“吹”出的帶電物質粒子,就是好幾百年“視而不見”的太陽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