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軍隊指揮係統(1 / 1)

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對伊拉克實施了立體打擊和破壞。

在陸地和海上,有地麵幹擾站和艦載幹擾機,發射與伊軍電子設備頻率相同但功率更大的高頻、甚高頻和特高頻噪聲信號,在空中,美軍的電子戰飛機以及空襲飛機機載電子幹擾設備,對伊軍雷達發射與之頻率相同的強大電磁波,進行壓製或欺騙性幹擾;在太空,部署了各類衛星,監視伊拉克動向,搜集伊軍的情報;及時準確地指揮、協調多國部隊數千架飛機、幾百艘艦船和幾十萬部隊,對伊的軍事力量和軍事係統進行有效的打擊和破壞,致使伊軍耳不聰、目不明,上下聯絡困難,作戰體係癱瘓,軍事設施和作戰力量損失慘重,直至徹底崩潰。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實際就是美軍成功運用指揮自動化係統的結果。

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在軍事係統中越來越多地使用計算機來集中處理各種軍事信息和數據,於是便逐漸產生了融指揮、控製、通信和情報為一體的係統,並命名為C3I係統(即取指揮、控製、通信、情報四個詞的英文字頭組成,現已發展為C4ISR係統),又稱指揮自動化係統。指揮自動化係統從提出至今,曆史並不長,隻有40多年。然而其發展勢頭卻如洶湧大潮,一瀉千裏,不可阻擋。正如許多軍事家所說的,軍隊指揮自動化係統是軍事力量的倍增器;實現軍隊指揮係統自動化,是高技術戰爭的必然要求,是軍隊指揮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各國軍隊都把它列為發展軍事技術的重點之一。

那麼,指揮自動化係統究竟有保魔力,使得各國軍界人士如此著迷呢?

使用指揮自動化係統可以大大提高指揮效率,縮短指揮周期。據統計,過去的戰爭,運用手工作業方式實施指揮,指揮人員要把85%的時間用於信息處理和複雜繁瑣的計算,隻有15%的時間考慮戰術。采用信息網絡實施指揮,指揮人員至少可把85%的時間用於創造性活動。普通指揮手段,通常隻能處理所獲信息的30%以下,真正送到指揮員手裏的信息實際上還不到10%。現代戰場上的信息量巨大,單靠人工處理,顯然是不行的。隻有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指揮自動化係統,才能解決戰場信息量大、情況變化快、可利用時間短、大跨度空間障礙等與指揮效能要求高之間的矛盾。

實現指揮自動化,可以提高指揮質量。指揮自動化係統,不但運算速度快,準確度高,還能用比較可靠的方法,選出最佳方案;能用其特有功能,判斷情況真偽,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供指揮員決策時參考,從而提高指揮質量。現代偽裝技術發展很快,從傳統的遮蓋、佯動,到廣泛的電磁領域的鬥爭,都在千方百計地隱真示假,以迷惑欺騙對方,達到製勝的目的。

用人工分析的方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但速度慢,可靠性也較差,影響指揮員下定作戰決心。借助於電子計算機判斷真偽,速度快,可靠性高。在戰鬥過程中指揮員憑借“機器”的幫助,能分析研究部隊作戰行動的代價、風險與效益,及時對下一步作戰行動作出科學的決策。同時,還可利用監控反饋係統,及時了解參戰部隊對上級命令、指示、計劃的執行情況,以便修改調整作戰計劃,使各部隊的作戰行動,始終按照最優或次最優方案進行。

實現指揮自動化,還可減輕指揮員大量的事務性工作。

如在組織戰鬥過程中,指揮員了解任務的一個傳統方法是召開作戰會議。下級指揮員率領機關主要人員,驅車數十千米,到上級指揮所去了解上級意圖、本級任務及友鄰行動。這不僅花費大量時間,而且來回途中也不安全。實現指揮自動化後,指揮人員利用多媒體係統文、圖、聲並舉的功能,在屏幕前就可受領任務。

指揮自動化係統還可幫助司令部工作人員完成大量的其他事務性工作。比如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功能,可以完成作圖、地圖符號的繪製;借助其圖形編輯功能,可以完成圖形、軍隊標號、符號的標注、修改、刪除等事務性工作;借助計算機的業務處理功能,可以順利完成戰鬥文書的起草、修改、存檔、打印,報表的統計、數值計算以及信息傳遞等,從而把司令部工作人員從繁忙的手工工作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更好地從事創造性勞動。

指揮自動化係統還可提高對複雜武器裝備係統的指揮控製速度和精度,大大增強其威力。如多彈頭分導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超過1萬千米,從發射到命中目標僅需30多分鍾。

在此過程中攻防雙方都有大量的數據、信息需超高速地運算處理、傳輸。否則不是難以有效地幹擾或攔截摧毀,就是不能準確地命中預定目標。這種指揮、控製過程也不能靠大腦和手工作業來完成。

總之,軍隊指揮自動化係統能將軍隊的各個部分連接起來,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極大地提高部隊的整體作戰效能。就是說它起著“神經中樞”、“黏合劑”和“倍增器”的作用。

經過科技人員的精心設計和雕琢,現代軍隊指揮自動化係統正如鯤鵬展翅,一飛千裏,成為現代軍隊作戰力量的“倍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