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心戰”的概念是美國海軍在1997年提出的,現已引起各國軍方的高度關注。“網絡中心戰”將成為未來戰場的主要作戰樣式。它源於信息戰,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信息戰的超越。它把戰場各作戰單元網絡化,把信息優勢轉變為作戰行動優勢,使各部隊共同掌握和了解戰場態勢,從而協調行動,發揮最大作戰效能。
信息戰主要是一種係統與係統對抗的作戰形式,係統由各種作戰“平台”構成,“平台”,既包括坦克、飛機等裝備,也包括作戰指揮機構、後方支援部隊等組織。而“網絡中心戰”,則強調通過信息網絡把各作戰平台有效地連接起來,結“網”
行事,從而增加了作戰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這些通過信息鏈連接在一起的平台形成一種全新的信息協同交戰,這就是“協同作戰能力”(CEC),戰場將由許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CEC構成,它們形成我們所說的作戰體係。在沒有CEC之前,戰場還無法形成體係,也就不能稱之為體係。如三軍聯合防空指揮自動化係統(C4ISR),包括:陸軍坦克、裝甲、武器直升機的CEC,海軍各型艦隻的CEC,空軍各種戰鬥飛機的CEC,以及天軍的各種衛星的CEC,它們之間又可組成更高一級的CEC,可稱為“網絡中心戰”作戰體係。
“網絡中心戰”采取”自下而上”的指揮方式,使戰爭變得更加迅速和富有成效。以往普遍認為,軍隊指揮官為了在與敵人交火時集中必要的兵力和火力,應該采取自上而下的指揮方式。但是,由於被指揮的各部隊有自己的作戰節奏,而且部隊的機動行動常造成失誤,自上而下的指揮往往使戰鬥力造成不必要的消耗和下降。而在“網絡中心戰”中,由於精確、全麵地掌握敵我雙方的信息成為可能,指揮官就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指揮機製,通過快捷的指揮和部隊之間的同步行動,使戰鬥變得極其快速而連續,並使敵方不可能獲得間斷休整。在美國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中,每個軍人都可以通過便攜式電腦迅速了解世界各地可能與他們有關的情況;“捕食者”無人機之類的偵察係統,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它們“看到”
的敵方陣地的情況通過網絡傳給地麵部隊。阿富汗戰場也就成為美軍“網絡中心戰”的第一個試驗場。
2002年9月17日,在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將軍的親自主持下,代號為“內窺”的軍事演習正式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附近的薩利亞基地內展開。這次大型計算機模擬演習的模式以“網絡中心戰”為核心內容,它是對美軍指揮、控製和通信係統的一次“微調”,以便讓其達到“最佳作戰狀態”。演習的假想敵為伊拉克,目的是檢驗美軍“倒薩準備工作”,裝備上則以測試可能用於對伊戰爭的高技術的指揮中心為主,這個移動指揮中心造價5800萬美元。目前,薩利亞基地已經從美軍在當地的武器庫變成最可能的“倒薩行動指揮中心”。據悉,演習結束後,各種電子和生活設施會“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以備“開戰之需”。
美軍“內窺”軍事演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高科技唱起主角,精密電腦成為主要的演習工具。演習中使用了一個高科技的機動電子指揮崗。演習者不涉及具體的作戰部隊、高級將領,隻有軍、師一級的指揮官才有資格通過電腦連線參加這次演習。在演習中,總指揮鼓勵每位參演高級指揮官提出創造性的見解,交流新思想,鼓勵運用最新的軍事技術,特別強調與盟國軍隊協調行動的重要性。
據介紹,美軍自1990年以來,每兩年都會舉行“內窺”演習,模擬西方國家在中東利益遭侵犯時的反應。
注:
“網絡中心戰”主要麵臨三大挑戰:“低技術”的挑戰。在阿富汗這次被美國人稱為“網絡中心戰”雛形的作戰中,盡管美軍動用了最先進的信息資源,投放了60%以上的精確製導武器,但在“基地”組織的常規地雷、火炮和輕武器這樣的“低技術”和“非常規戰法”麵前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在實施“網絡中心戰”的過程中,時間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阿富汗戰爭中,盡管美軍把發現目標到打擊目標的時間壓縮到了幾分鍾,但發現目標後仍不能實現作戰指揮的實時化;信息安全也是美軍實施“網絡中心戰”麵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在一次演習中,計算機專家曾設法侵入了65%的國防部通信係統。類似問題說明,美軍要打“網絡中心戰”,確實還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