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這首唐詩非常形象地描繪了元宵燈火璀璨,遊人絡繹不絕、狂歡達旦的情景。“一年明月打頭圓”,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出於對月亮的崇拜,要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古代把夜稱宵。所以又叫宵節。到了正月十五夜裏,天邊一輪明月高懸,地上萬點燈火通明。
節日由來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隋朝以後,元宵盛況,一朝勝過一朝。最初元宵節,是以賽燈為主,故有“燈節”之稱,後來賽燈的形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燈的製作也越來越精致,賽燈的方法也由原來的街門懸掛,發展到搭縛燈籠,又由燈棚發展到燈樓,以致發展為“鼇山”。唐宋年間,火藥的應用,又給燈的裝飾提供了新的內涵。
唐代,長安正月十五的夜煙,規模巨大,花樣繁多,《朝野金載》記述:“玄宗先天元年上元,於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堅之如花樹。”《開元天寶遺事》記述:楊貴妃的二姐韓國夫人更出花、寶蓮等植物燈,別具情態的龍、鳳、魚、蝦等動物燈,美觀精致的走馬燈、長生燈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明初,朱元璋為表示“大明一統天下的太平盛世”,令王侯封地各紮“萬盞鼇山燈”,聽臣民赴午門外觀燈三日。用數千盞燈壘成山形,中間用五色玉柵簇成“皇帝萬歲”四字,經燈火一射,五光十色,煙熠生輝,觀之眼花繚亂。
清朝,元宵張燈、看燈、燈市、燈謎、燈社、燈宴廣為興起,為元宵節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氣息。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所謂燈謎,就是寫在燈飾上的謎語。它是謎語的一種形式,是一項源遠流長、妙趣橫生的遊藝活動。謎語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生動活潑、饒有風趣。
元宵佳節舞龍燈,是彩燈與舞蹈的結合。據記載,舞龍燈最早出現在漢代,千百年來,沿襲流傳,始終受到人們的喜愛。龍燈一般分為三種,即看龍、舞龍和燈龍。龍燈的表演形式靈活多樣,最為精彩的可算金龍盤玉柱。不論哪種龍燈,都配有龍珠一個,如兩龍對峙合舞,就叫雙龍抱珠,其藝術效果尤為可觀。
由來傳說
正月十五是燈節,又稱元宵節。月夜觀煙,是喜聞樂見的民俗娛樂活動,那麼,元宵節起源於何時呢?
漢代說
因漢文帝是周勃勘平“諸呂之亂”以後上台的,戮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這天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與民同樂”。“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於是,漢文帝就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不過,當時還沒有放燈習俗。
唐代說
唐代《七修類稿》記載:“元宵放燈,起唐開元之間,……從十四至十六夜,後增至五夜。”《舊唐書》認為“元宵燈節在明皇的父親睿宗朝代已盛行了”。書中有關睿宗看煙的記載是:“景龍四年,上元夜帝與皇後微行看燈,因幸中書令蕭至忠之第。至於卯夜又微行看燈。”
道教說
道教把正月十五燈節稱為“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歲明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乃上天天官賜福之辰。”所以元宵要張燈縱樂。
佛教說
東漢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救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煙,以示禮佛。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燃燈法會。東漢明帝為提倡佛教,便下令在元宵節,不論士族蔗民,一律掛煙,以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自此以後,元宵張燈便蔚然成風。
元宵之夜,小孩們紛紛提著燈籠,四處遊走玩耍。伴隨著花燈夜市,曆來有許多傳統風俗和節目: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猜燈謎等,華燈照夜,萬戶生輝,人們上街踏月觀燈,遊戲雜耍,盡情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