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揮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幾下。忽然聽到“嘎哇”地一聲怪叫,一隻怪物嚇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隻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獸,怎麼看到我們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覺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斷地說,“我們追過去看看。”
兩個小牧童真夠大膽,他倆不斷地揮動牛鞭催牛快走。牛鞭聲劈哩啪啦地響,年逃竄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過來,“原來年害怕牛鞭聲!”
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進村,遠遠看到年竄到吳公公家門。吳公公家門前曬了一件大紅的衣裳,年嚇得扭轉頭,朝村後頭跑去。
那邊也有一個村子,此時,夜幕降臨了,年一見家家戶戶窗口明亮亮地閃著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扭頭跑了。這時,阿山和阿水已經把牛群趕進棚裏,又追過去。他倆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響,年驚恐地怪叫著,跑上山了。
阿山阿水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裏,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他們對鄉親們說:“原來年怕響、怕紅、怕火。咱們知道它的弱點,往後就可以抵禦它了。”
鄉親們聽了,很快就想出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裏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幾隻年跑下山,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往回跑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鄉親們平安無事。第二天正月初一,鄉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一道吃,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便把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每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為吉利的象征。據說這些風俗都是當年抵禦“年”的辦法逐漸演化過來的。
春節的來曆(四)
在河北邯鄲一帶民間,流傳著關於過春節的神話故事。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過春節,俗稱過年,是人們重視的民間傳統節日。人們過春節貼對聯,橫聯往往寫著“行夏之時”四個字,中國的農曆,還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曆。
傳說,夏王治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子過得可好哩!可是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刮大風,有時下大雨。有的人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
那時期,村裏有戶財主,家裏雇著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杜神。小覓漢見了,便消消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不想,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後,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閑時病,忙時不要誤做營生!”
當時,灶王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陰、晴、雨、風、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裏。
說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裏一直惦記著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說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雨成災,人們無法生存,應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