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大地回春。農曆二月初二乃是古代的“中和節”,亦稱“春龍節”、“青龍節”。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中”即冬夏中分,“和”即陰陽合同。
節日由來
中和節的由來
中和節始於唐代。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代中葉以前,春季裏隻有三個節日:正月初九、正月三十和三月初三。其中,正月裏有兩個節日,二月裏沒有節日。鑒於這種情況,唐德宗詔令廢止正月三十日的節日活動,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789年)所製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龍抬頭”。改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節日內容為祭祀日神曦和與春神勾芒,同時勸課農桑、祈求豐年。
唐代中和節十分盛行和熱鬧。每到節日,皇帝都要循例祭祀日神,還要隆重舉行耕種儀式,象征性地賞賜百姓五穀,以示勸民努力耕織。民間則時興親友聚會、飲中和酒、祭祀日神春神、互贈農具、勉勵耕作、祈求豐收。到了宋代,節日內容又有所豐富,如增加了祈子、祭孔等儀式。城裏的男女還相約於這一天結伴去效外探春神、掃墓和祭祖。宋代以後,中和節不再如唐宋時代舉盛,特別是中上層社會尤其如此,但在民間仍有活動,主要內容依舊是祭祀日神。如清代,在東北華北地區,這天日出之後,家家都在門前設案焚香,擺上一碗米或幾碗太陽糕,歡慶“太陽生日”、禮敬“日神”。北京人這一天也都依禮祭祀日神,同時要將過年時門窗上張貼的五色掛錢摘下燒掉,“曰太陽錢糧”,還要結伴去左安門內的太陽宮盡情遊玩。
中和節,民間俗稱“二月二”或“龍抬頭”,最流行於中國民間的漢族傳統節日,農曆二月初一為“太陽誕辰”,俗稱“太陽生日”。時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民間流傳,這一天龍王要飛升登天,人們於是就舉行各種祭祀與節日活動,企盼龍王能及時行雲布雨普降甘霖,幫助人們適時耕耘播種,以便秋後能獲取農業大豐收。
“龍”,本是中華民族先民綜合蛇、鹿等動物的特征,經過豐富的想象而創造出來的氏族部落標誌,即“圖騰”,加之傳說大禹驅走洪水後,曾命五龍治水,於是,在人們心目中,“龍”就成為掌管江河湖海眾水、以布雲行雨為主並兼有其他法力的“神”。古代帝王更將“龍”視之為皇權的代表與天子專享的吉祥物。唐宋以來,更大肆為之賜爵封王,此後,“龍”遂由“神”而成“王”,對“龍王”的膜拜與信仰,就開始遍及全國城鄉,成為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炎黃子孫崇拜的重要神靈。每逢天旱,官家與百姓都要祭祀“龍王”,乞其茲悲為懷,快快收水歸天庭。正因為“龍王治水”的觀念在中國民間流傳悠久,留下許多有關“龍”與“水”的神話故事,“龍頭節”的由來,就與這些流傳的神話故事有關。
中和節在少數民族地區也頗有影響。侗族也稱二月二為龍抬頭,節日期間以戶為單位,請親友,在野外會餐,企盼豐年。中和節的傳說相傳,天庭有一條玉龍,負責掌管天河,每當玉皇大帝傳旨降雨,都由它引天河水飄灑而下,布於人間。有一次,玉皇大帝聽信讒言,下旨三年期間不向人間降雨,用以懲罰世人。三年之久的幹旱,給人間造成無窮的災難,玉龍在天上看到世人所遭的浩劫,心中不忍,就違背玉皇大帝的旨意,擅自汲水向人間普降甘霖。玉皇大帝得知後,大發雷霆,下令將玉龍貶下人間,壓於峰巒疊嶂的崇山峻嶺之下,並頒下了“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登靈霄閣,金豆開花方能遂”的揭帖。世人得知玉龍因解救自己而橫遭磨難,就千方百計尋找開花的金豆,用以解救玉龍,但人們跋山涉水曆盡艱辛,卻難以如願。後來,人們就想出一個辦法,將金黃色的大豆粒兒和玉米粒兒,置於鍋釜之中,用大火燜炒,使之爆而成花,並將其串編成團,或懸持屋外,或供於灶間,二月二這天,過去各家各戶要吃“懶龍”,說是吃了“懶龍”,可以解除春懶。所謂“懶龍”,是用發麵蒸的一條長形卷體。以之騙過玉皇大帝派來視察的太白金星與上天言事的“灶神”,玉龍遂得以掙脫羈絆,昂首升天。這一天正好是農曆二月初二日,因此,就留下了“龍頭節”,即俗稱“二月二”或“龍抬頭”的民間節日了。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經過長期不斷的世代沿襲,民間各地都積澱了不少圍繞著“龍”而形成的應節禮儀活動,並傳承下來。
我國幅員遼,人口眾多,民間二月二的應節活動也豐富多彩。福建、浙江等省的舍民二月二開展“盤歌”活動;四川中部一帶還多在二月二這天“迎富”等等。綜觀二月二的各種活動,多數和龍相聯係,帶有較強的封建迷信色彩。如今,科學技術逐步普及,戰勝天災和疾病和能力增強,人民生活富裕,寄希望於龍的人恐怕是沒有了,或者是在迷信的程度上至少有所減輕,這個節的不少習俗也漸漸地被人們遺忘了,但打掃房舍、清潔衛生仍有積極意義。還有照房梁、剃龍頭、忌動針、炒豆子的傳說、特色飲食煎燜子、龍須麵、懶龍、春麟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