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智能技術創新應用
比如,通過建設交通導航平台,可與道路顯示屏、車載導航儀、手機等終端實現聯網。駕駛員在駕車途中隻要在手機上輸入目標地址,就能得到智能化的行進路線提示,對道路施工造成的封路、交通管製等臨時信息,也能做出及時提示和處置建議,功能遠比脫網導航儀強得多,甚至還可提供“P+R”乘車站點和停車場空位信息。又如,建設智能家居設施,使居民通過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等三網融合,在家中搭建“智能化應用終端”,在智能化應用中樞的支持下,實現電腦可視、電視聯網,實現電器遠程控製,實現電子抄表,實現賬單一鍵支付;可以根據需要,安裝家庭可視、可感等監視設備,實現智能防盜、智能警報火、氣、水等;還可與醫療監測設備聯網,進行健康狀態同步觀測、遠程診療等操作。
4.物聯網和雲計算的牽引效應
武漢著力物聯網和雲計算的過程,也是助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過程。智慧城市需要以物聯網為基石,以雲計算為利器,在優先發展物聯網、推動雲計算之際,不僅可以豐富應用,帶動相關技術攻關和相關標準統一,還有助於形成物體數據采集、傳輸、彙總、分析、處置等規則;不僅有助於將各類資源從單元利用走向綜合利用,還有助於消除行業壁壘和利益壟斷,使整體經濟社會加快消除信息、技術、利益的“孤島”與“壁壘”,更加物盡其用、更加協調融合、更加和諧發展。
5.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借助汽車、鋼鐵、石化等重點工業企業在物聯網、雲計算應用取得的經驗和成果,重點推廣麵向生物醫藥、汽車仿真、裝備製造、模具生產等領域的信息資源雲計算服務示範應用,提升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水平,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製造技術和物聯網技術交叉融合。
武漢和深圳是僅有的兩座被科技部列為國家863“智慧城市”項目的試點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特點明顯,成果突出。
1.每年投入20億支持企業創新
到2015年,力爭實現企業總收入一萬億元,將“中國光穀”真正建成“世界光穀”。東湖高新區將每年拿出20億元,支持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動,並設立自主創新基金,著力打造“資本特區”。
加大對國內金融機構、創業投資以及投資資本家的引進力度,集聚金融資源,全年新增金融與投資機構40家以上;突破創業期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瓶頸,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大力推動光穀聯合產權交易所建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融資,全麵探索“矽穀銀行”貸投結合模式。
東湖高新區力爭將金融要素市場總數由5家擴大到1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15-20家。
2.中國光穀與美國矽穀正式“牽手”
2012年2月,中國光穀與美國矽穀正式簽署合作戰略協議,東湖高新區將在矽穀地區設立招商聯絡所,派出專人對矽穀的企業和產品進行對接,加強“雙穀”的商貿往來和交流。
光穀與矽穀都是人才和科技資源的集聚區,但與矽穀相比,光穀在企業規模,產業形態上仍存在較大差距。“雙穀”牽手後,光穀首先要全方位、體驗式地向矽穀學習,在體製機製創新、文化、科技金融等方麵取“真經”;在學習基礎上,東湖高新區將設立專門部門,引進專門人才,對光穀的管理體製進行製度設計。
此外,東湖高新區還將針對矽穀的產業形態、企業等深入研究,進行定點招商。經過近一年的試點建設,“智慧城市”雛形初現。其中,武漢首個電子病曆“智慧醫療”係統在市中心醫院糖尿病區試點成功;武漢首個移動網絡政務辦公係統在江岸區政府投入運營;武漢現代化物流物聯網管理係統在東西湖區全麵鋪開;武漢電信聯合一卡通公司共同推出武漢通,繼在超市和電影院購物之後,武漢市民乘坐公交、輕軌、輪渡時均可使用手機支付。
目前,武漢已開展的“三網融合”試點工作、“光城計劃”、“數字武漢”計劃,也都與武漢“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一脈相承。正在建設的這些智慧電網、廣電互動傳感網絡、食品安全跟蹤等,使武漢打造“智慧城市”擁有了良好基礎。
未來的智慧武漢到底啥模樣?回家路上,家裏的燈光、溫度、濕度馬上調定成你預設的狀態;出門時,電腦會根據你的要求,將最優路線發送給你,避免四處遭遇擁堵情況。這就是武漢未來的樣子--數字化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