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美,在於水流穿越於重巒疊嶂之間,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最著名的當首推長江三峽了。三峽風光為何如此旖旎?自有它的地質道理。早在三峽出現之前,當地是一背斜山區,地勢高聳,不斷上升,分隔開四川盆地與江漢盆地。於地質曆史的晚近期間,江漢段的長江屬於上遊,具有溯源侵蝕的強大力量,也就是上遊源頭不斷向四川方向前進,切穿背斜山區(顯然是峽穀形態),溝通四川盆地,擴大上遊彙水區域,奔騰傾瀉,衝出夔門,構成既富雄奇壯麗,又具幽邃多姿的峽江風光。誠如酈道元(466或472?~527年)在其名著《水經注》中描述的:
自三峽700裏中,兩岸連山,略無缺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到夏天發大水時,漫過丘陵,航道斷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快馬)禦風(駕長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頂)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潄(衝激)其間,清榮峻茂(水清、木榮、山高、草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相連不斷)淒異(特感淒涼),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今川東)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到唐代,李白流放夜郎(今貴州)途中,行至白帝城遇赦時,買舟東下,不禁讚歎雲: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時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海洋之美,固然有汪洋博大,舒展胸懷之感;即使站在島上,亦有“雪浪銀濤環四麵,我來疑即是瀛洲”的詩意。但對一般海岸而言,必須配以岩石海岸的地貌特征,特別是質地堅硬的岩石(如片麻岩、花崗岩、石英岩、石英砂岩之類)最佳,如北戴河、普陀山、廈門、連雲港的五台山、青島等地都有此共性。沿岸岩石經過洶湧澎湃的海濤衝擊(浪蝕作用),形成奇形怪狀的天然石雕,人物、走獸,栩栩如生,令人不忍離去。在海岸砂淨水清,海灘寬闊之處,有海岬護浪,構成海濱浴場,更能增加旅遊的內容。
湖蕩之美,大小鹹宜。大者如包孕吳越的太湖,素有煙波浩渺之豪氣,誠如文徵明詩雲:“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遊七十峰。”太湖是在中生代晚期大規模的斷層陷落基礎上,加之地質近期海水撤退以後而形成的“殘留湖”。麵積小一點的,則有“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杭州西湖,它是在地質近期岩石海岸的瀉湖基礎上發展而來,所以它是被大海遺棄的湖泊。“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終成為國際聞名的旅遊勝地。再小一些,如揚州的瘦西湖,它是長江衝積平原上的一段廢棄河道,幾經人工修整以後,遂成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的遊樂勝境。每當濃春之際,旅遊者無不想到“煙花三月下揚州”!
至於紹興的東湖,完全是人工開采石料(凝灰岩)以後“廢物利用”的“石坑湖”,妙在經過人工的藝術修葺,峭壁奇岩,突兀崢嶸,洞竅盤錯,天然成趣。正如吳鷺山《阮郎歸》中所說的:
菱陂荷蕩碧相連,吟情雙槳邊。恍疑身是武陵仙,時逢漁父船。岩中溜,洞中天,玲瓏搖翠煙。閉鷗留我共延緣,翻飛還並舷。
泉水之美,也不鮮見。一為溫泉,我國早在東周時代就已開發利用。因溫泉而成為旅遊勝地的首推西安華清池。這許是與唐玄宗、楊玉環兩人的戀愛故事有關,再加上白居易《長恨歌》的渲染,更令人向往了。大凡溫泉的出現,都與深斷層有關,地表水沿深斷層滲透到地熱溫度較高處,受熱以後再湧出地麵而成。
二是冷泉,也就是甘冽的泉水。自從唐代劉伯芻把全國宜於煮茶的水分為7等,即天下第一二……泉以後,格外引人注意。以無錫惠山的二泉和杭州虎跑泉為例,水味純正,甘冽可口,是煮茶品茗的佳泉。這主要是當地的砂、頁岩地層受斷層的影響,泉水自裂隙湧出,岩層內所含的礦物質,特別是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溶解其中,再經砂岩層的天然過濾,所以水清味甘了。一般而論,凡花崗岩、火山岩係及變質岩係中流出的泉水也都是較好的泉水。石灰岩中流出的泉水,水質可能次些,但其水量往往很大,於是很容易構成旅遊景點。比如山西太原晉祠的難老泉,為晉水之源;洪洞縣廣勝寺的霍泉,為霍水之源。其流量極大,每秒可達2~3立方米,不僅灌溉了數以萬計的附近田畝,而且泉口所在地古柏參天,林蔭蔽日,又多古跡,產生了各種曆史故事或迷人的神話傳說。這兩股泉水都是來自石灰岩地層,再加上斷層以及假事整合麵的交錯,於是造成巨大的溶蝕洞穴或通道,再加上彙水麵積大,所以一旦湧出地麵,水量就可觀了。在雲貴高原上,類似的喀斯特地下河流出的湧泉,頗不罕見,有的地方除利用作發電外,也開辟為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