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風光也屬常見的水景之美。特別是河流經過堅硬的岩層陡壁處,落差較大,遂成壯觀的瀑布。以貴州的黃果樹瀑布為例,白水河自東北山腋瀉崖而下,高60米,寬30米,傾入犀牛潭中,憑高作浪,轟然巨響,萬練倒懸,雲垂煙接,蔚為奇觀。
浙江天台山的“石梁飛瀑”,堪稱瀑布的另一絕景,在中方廣寺附近,東來的金溪與西來的大興坑溪彙合一起,水量大增,水勢洶湧,衝破了潭口的軟弱火山岩層,留下其上較為堅硬的岩石,形成天然的石橋(即石梁),而飛流從橋下噴墜而下,適逢高50米的堅實崖壁,銀河直瀉,聲如雷鳴。宋代的著名書法家米芾到此,讚不絕口,乘興寫下“第一奇觀”4個大字,今刻在瀑布之旁的崖壁上,清晰可見,元代詩人曹文晦也寫詩雲:
山北山南盡白雲,雲中有水接天津。
兩龍爭壑那知夜,一石橫空不度人。
潭底怒雷生雨雹,鬆頭飛霧濕衣襟。
曇華亭上茶初試,一滴曹溪恐未真。
洞景之美
這也是旅遊地學知識中引人注意的一個方麵,有所謂“地裂神仙府”或“別有洞天”之讚。能構成遊覽洞穴的地質條件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石灰岩地區的溶洞,占洞穴勝景的絕大部分。就我國來說,廣西、貴州、滇東、湘西一帶最為發育。贛北、皖南、蘇南及浙北也有若幹名洞。這些地方,古生代及三疊紀的石灰岩地層分布頗廣,厚度大,地層傾角小,當地氣候亦屬亞熱帶環境,岩層容易被溶蝕,特別當地表雨水通過岩石縫隙滲透彙集成較大的水流在地下形成暗河或潛流以後,在平整的層麵上流過,衝擊、破碎,溶蝕岩體,使暗河道日益擴大。隨著地殼上升,水流下降,原來的暗河河道就變成洞穴。多次升降以後,便形成多層的洞穴。這就是溶岩造洞的基本過程。洞壁間又由於高濃度的碳酸鈣溶液徐徐流動展布,年長月久以後,形成碳酸鈣結晶體(方解石),即所稱的鍾乳石、石筍之類,它們構成千姿百態的人物、飛禽、走獸、瀑布、宮殿等各種各樣、形神兼備的景觀,再配上富有妙想的名稱或迷人的神話故事,遊人到此,遊興倍增。
第二類洞景是大溶洞坍頂以後,亂石堆積而成,由無數小洞與岩石間的縫隙相互接連起來,人行其間,時而石壁貼胸,時而匐匍爬行,寄寓了另一番旅遊的樂趣。例如江蘇宜興的張公洞即屬此類。有時,這類“亂洞”也在大溶洞內據一隅所有,大小相配,撲朔迷離,亦自然成趣也。
至於江蘇連雲港花果山上分布著的眾多若斷若續的小洞,這是由於花果山在地質近期內山體不斷迅速上升,山勢十分陡峻,山石容易造成崩落,順坡滾下,相互壘疊而成。本來這小洞並沒有什麼起眼,隻因一部吳承恩的《西遊記》,把這裏作為故事的發祥地,於是這些平常的小洞身價驟增,遊人到這裏,探索奧秘,弄假成真了。這也是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很好結合的一處範例。
第三類洞穴,發生在軟硬岩層相間的地方,硬岩層(如石英砂岩之類)不易風化,往往形成突出的巉岩;而軟弱岩層(如泥岩、頁岩之類)則容易風化,被侵蝕成凹穴,根據其體積大小的不同,有些佛殿、神壇往往也建設在其中,善男信女,前來膜拜,旅遊業也隨之熱鬧起來,廬山仙人洞即屬於此類洞景。火山岩係發育的地區,亦可見此類洞穴,如浙江雁蕩山靈峰的觀音洞,再結合斷層裂隙,構築成10層樓房寺殿,自洞口至頂層,有石磴377級,遊人到此,頗有攀登“仙宮”之感。南方諸省白堊紀至早第3紀的紅色砂岩發育區,亦多有此類洞景,如浙江永康方岩、四川北部峽穀地帶常有所見,也都為佛寺僧人所占,遊人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