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洞之美
山景之美
構成風景勝地的山脈,必須是千峰競秀、萬壑爭流或是危岩奇石,形象畢肖。再配以山石的絢麗色彩與林木蒼翠的映襯,就顯現其幽雅、清秀、雄偉、挺拔的風姿。綜觀山景之美,大體有四:
古人曾說:黃山歸來不看嶽。意思是黃山之美勝過五嶽,摘天下群山美景之桂冠。黃山美於何因?原來黃山是一座規模較大的花崗岩侵入體,它的礦物成分中由結晶顆粒比較均勻的石英、長石、雲母、角閃石等組成,當岩體暴露於地表以後,長期經受風霜雨雪的侵蝕和陽光的曝曬。岩石表麵就產生均勻的“層層”剝落,岩體的輪廓顯現出逶迤起伏的圓潤線條,具有了獨特的曲線美。再加上小塊的開裂或崩落,在許多山脊、巨石上構成諸如“五老上天都”、“豬八戒背媳婦”、“仙人曬靴”、“犀牛望月”之類維妙維肖的形象。好事者再給以神話故事的解說,把僵死的石頭或峰巒說得好像會走動,使遊人獲得神秘莫測的聯想。
另外,花崗岩體在地殼運動中又會產生縱橫交錯的節理裂縫,甚至斷層,再經過風化剝蝕,細小的縫隙逐步變成深邃狹窄的裂穀,如刀斧劈削一般。於是,在巨大的岩體間顯現出群峰壁立,陡削萬仞的“碧天削出金芙蓉”之妙景。同樣的道理,也出現了“蓬萊三島”、“夢筆生花”諸景,遂使黃山美景錦上添花了。
西嶽華山、東嶽泰山的部分山景,也同屬這一類型。
桂林沒有黃山那般雄偉峻峭的山嶺,卻以恬靜、幽雅、嬌媚而令人傾倒,特別在春雨迷茫的季節裏,輕柔薄霧中隱現著青黛峰巒,一種天然的朦朧美不勝消受。無怪乎韓愈曾讚為“山如碧玉簪”,郭沫若也說:“拔地奇峰畫卷開”,“奇峰八麵玉玲瓏”。
桂林山容的地質特征,在於當地石灰岩地層特別發育,岩層厚,傾角小,在亞熱帶多雨濕潤的氣候環境裏,水溶液中含有豐富的碳酸,雖然是弱酸,溶蝕作用極微,但經曆了漫長的地質年代,也會發生“水滴石穿”的效果。這些具有腐蝕性的水在易於溶蝕的石灰岩縫隙中滲透流動,致使岩層的斷裂或節理不斷擴大,形成如柳宗元在《眥家洲記》中所說的“桂州多靈山,拔地峭壁,林立四野”之奇景。此類山景,除廣西外,雲南、貴州等地也有大片分布。而路南的石林,景點集中,頗如大地上的“盆景”,則是更加典型了。
湖南大庸張家界至慈利索豀峪一帶山景,外貌頗與黃山相似,但其地質基礎與黃山迥異,不是花崗岩山,而是沉積岩山。當地巨厚的石英砂岩與頁岩地層特別發育,而且地層的傾斜角度極小,接近於水平。在地質近期,地殼上升過程中,縱橫交錯的節理與斷層裂隙密布,幾成網格布局。若幹較大的裂隙,在風雨冰雪的交加侵蝕風化之下,逐步擴大,將完整的山體切割成縱向的大小不等的塊體;每個塊體的橫向方向,又由於堅硬的石英砂岩不易風化而突出成為危岩,而易於風化的頁岩則四入而成為洞龕,於是在崖壁間顯現出參差的巉岩。鬼斧神工的雕琢,就使這一帶呈現出群峰林立,變幻離奇的山景了。再加上茂密的林蔭,隨處可遇的瀑布、急流、險灘。遊人到此,常見曲徑通幽、危岩倚天的奇景。浙江的雁蕩山景區,也可歸於此類,不過那裏的岩石是由火山岩係組成的。
福建的武夷山,地處南方溫暖濕潤氣候區,這裏的山岩由白堊紀的磚紅色砂岩、砂礫岩以及粉砂岩等構成,質地疏鬆,極易剝落。地層傾角亦小,近於水平。在地殼不斷上升過程中,發生交錯的節理與斷裂縫隙,切割成懸崖峭壁,再加上風化侵蝕作用,形成既有黃山的峻拔峰巒,又有桂林的溶蝕地貌特征。在清溪與綠樹的掩映下,構成碧水丹山的奇特景觀。鬱達夫曾寫詩讚曰: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景不重。
山水若從奇處看,西湖終是小家容。
這種獨特的地質地貌現象,在廣東北部的仁化縣境內最為典型,分布麵積也大,曾有“丹霞地貌”之稱。隻是古代粵北地處偏僻,文人學士不易前往,而不及武夷山開發較早而享譽中外了。
水景之美
既言遊覽勝地,山景與水景必然密切相依,隻不過有以山景為主或以水景為主。如果從水景之美考慮,也就離不開江河、海洋、湖蕩、泉水與瀑布五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