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生物環境一致論之生物進化(2 / 3)

自然選擇學說包括生存而引起競爭,在生存中產生變異,經適者生存而不斷保留有利變異。

二、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這一思想源自於拉馬克,基本觀點同樣是器官的長期使用會令生物發生“進”,器官較少使用或不使用會令生物發生“退”,生物通過遺傳把各種各樣的“進”或“退”顯現在後代身上。

三、生活條件是不斷變化的,在生活條件的變化下,生物直接受到影響。

四、自發性變異。達爾文認為生物的變異有一些在曆史條件下人們還難以理解,這種變異似乎是一種自發性的變異。

達爾文用他的學說令人信服地解釋了大部分的生物現象。

例如,長頸鹿的頸子為什麼會這樣長呢?這是因為頸長的鹿較易吃到高處樹葉,因此容易得到保存,由於代代都是頸長的鹿得到保存,長頸鹿的頸子就發展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了。

例如,生活在黑洞中的魚和獸,很多都是眼睛很小或是瞎子,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眼睛退化了對這些魚和獸的生存沒有什麼影響,於是在自然選擇下,這些動物的眼睛都退化了。

又例如,熊的毛有許多顏色,有黑色、灰色、白色,生活在北極的熊就是白色的,這種生物類型為什麼會存在呢?這是因為白色與北極的環境相似,它的行動不易被發現,比較容易捕獵食物,所以能夠得到保存,而其它顏色的熊是不適者,受到了淘汰。

布豐、拉馬克和達爾文三者都是進化論的主要人物,在生物進化的理論上都有很突出的貢獻。可能由於教會的壓力,布豐的著作中,不少論述都與進化思想存在著矛盾;而拉馬克發展了進化論,提出用進廢退的思想,並以獲得性遺傳去解釋生物的形態性狀;達爾文則從生物廣泛存在變異的客觀事實以自然選擇去解釋生物的形態性狀。布豐、拉馬克觀點中並沒有明顯地分離漸變與突變,而達爾文則認為自然界隻有漸變,不存在突變,這是幾人一個十分大的區別。

下麵我利用生物環境一致論來解釋一下生物現象,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幾種理論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長頸鹿的頸子十分長,這麼長的頸子是怎麼樣形成的呢?假如是由於長頸鹿不斷地吃高處的樹葉而形成,到底這一習性為什麼能導致長頸鹿的頸子變得這麼長呢?

首先,我不排除在環境劇變下,某一種動物的頸子迅速發生變化,形成與現今的長頸鹿形態相近的先祖。但不論此說是否屬實,我都會先假設長頸鹿曾長期不斷地吃高處的樹葉,並根據這一點,再結合生物環境一致論中的漸變觀點來解釋長頸鹿的頸子為什麼會變得這樣長。

當長頸鹿由於環境變化伸長頸子去吃樹葉時,它們身體的物質就會支持這一行為,於是它們的頸子會慢慢的發生物質性的變化,相應地慢慢變長。頸子的變長又令它們吃得更飽,吃下的物質又作為營養有力地支持它們的頸子變長。吃得較飽的長頸鹿,部分地由於食物的力量會跑得較快,越能更好地避開其它猛獸的獵食,而頸子較短的長頸鹿,相對沒有吃得那麼飽,由於缺乏食物的力量也就會跑得較慢,越易成為其它猛獸的食物。於是,頸子較長吃得較飽的長頸鹿就能較有利地得到保存,其它頸子較短吃得不飽不能較有利地得到保存的長頸鹿都受到了淘汰。代代的長頸鹿不斷地處於這種良性循環或惡性循環之中,經過無數代的淘汰、變異和遺傳,最後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頸子十分長的長頸鹿。

生活在黑洞中的魚和獸,很多都是眼睛很小甚至是瞎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拉馬克認為這是用進廢退的表現,而達爾文認為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其實拉馬克和達爾文的解釋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應該是:動物的眼睛不斷與光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相應物質,再傳輸到動物腦海改變原來的物質狀態,這樣才能夠看到影像,而在黑洞中缺乏光線,因而無法合成動物眼睛保持正常所需要的物質,如果動物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它們的眼睛必然就會因為物質的不合適而導致退化。

北極的天氣十分寒冷,為什麼北極熊在那麼冷的環境下仍然能夠自如地生活呢?北極有很多白色動物,北極熊的皮毛就是白色的,這是為什麼呢?

北極熊在北極那麼寒冷的環境下仍然能夠自如地生活,是因為北極熊長期生活在北極,它們的身體不斷地與環境中的物質結合,於是身體發展出能抵抗寒冷物質的特征,幸運地延續了下來。之所以北極熊的皮毛是白色和北極很多動物都是白色,其實是因為北極動物的食物中或者是呼吸的空氣中,具有能和它們身體發生化學作用形成白顏色皮毛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