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西方很早就有生物起源的理論提出,《聖經》這樣記載人類的出現:上帝用泥土先造出男人,然後用男人的一條肋骨造出女人,再造出各種動植物,這一切的完成隻用了六天,由上帝造出的物種以後會永恒不變。這種由上帝創造一切的生物起源說在生物學上被稱為特創論。
十八世紀以前,在《聖經》思想統治下特創理論根深蒂固,不可動搖。然而科學的發展最終都會變更時代所不接受的理論和觀點,大約到了十八世紀中期,開始不斷有人提出物種可變的進步思想,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布豐和拉馬克。
布豐一七○七年出生於法國一個富豪家庭,他發表過不少較進步的觀點,尤其是在生物進化方麵。布豐認為,環境變化是引起生物變化的主因,環境變化了,生物就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還會一代一代不斷地遺傳下去,這種方式實際上相當於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
布豐的進化觀點是劃時代的進步思想,然而教會對這些不利他們統治的思想感到十分不安,在龐大的教會勢力下,布豐最後不得不屈服,公開發表了違心之論,表麵上背棄自己的進步思想,但他內心顯然仍相信自己的思想正確,在後來的著作中,他都以一種小心翼翼、力求不觸犯教會但又能闡明自己觀點的方式進行。
拉馬克一七四四年出生於法國皮卡第,曾經參軍,退役後依靠寫作和撫恤金生活,後來在盧梭的影響下研究生物學,並將此作為終生職業。拉馬克曾經研究過大量的活動物和大量的古代生物化石,這使他懷疑物種不變論,並產生了生物由進化而來的思想。
拉馬克堅信自然界是一種規律性創造,總是先產生簡單的生物,然後生物不斷變得複雜,最後形成高級生物。他的進化論主要包括下麵幾個內容:
一、無機物在適宜條件下能產生低級生物。
二、生物具有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傾向。
三、外界環境其實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生物會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於是不斷產生新的物種新的類型。
四、拉馬克把後天環境變化引起生物發生的適應性變異稱為獲得性,並認為生物不僅可以把先天的形態遺傳下去,而且後天獲得的特性也可以遺傳下去。這就是所謂的“獲得性遺傳”。拉馬克還認為,在環境的變化下,生物的習性也會發生變化,生物習性的變化就會令生物某一些器官由於長期使用而變得發達,或某一些器官長期不用而發生退化,這被稱為“用進廢退”。拉馬克利用上麵的思想去解釋生物的進化,例如長頸鹿的頸子這樣長就是因為其先祖吃光了低處的樹葉後,不得不拚命伸長頸子去吃高處的樹葉,經過很多代的“用進廢退”,通過“獲得性遺傳”而形成了頸子這樣長的長頸鹿;又例如生活在黑洞中的魚和獸,很多都是眼睛很小甚至是瞎子,這些都是用進廢退的表現。
拉馬克的進化觀點是一種進步思想,不過在當時人們無法理解,這為拉馬克帶來了不幸,他受到了多數人的嘲笑。拉馬克晚年又由於長期在顯微鏡下觀察而雙目失明,死去時竟貧窮得連買墓地的錢也沒有。
布豐和拉馬克都認為是環境變化令生物不斷產生變異,這些觀點比起特創論的思想是極大的進步。但他們的理解仍然較具表麵性,以當時的化學知識和科學水平而論,他們很難會想到生物變異的根本性原因是由於環境物質不斷地與生物體產生化學反應,而引致生物體的物質狀態在不斷發生變化。這使得拉馬克的進化思想對部分事例無法作出合理解釋,例如動植物的顏色、擬態等。不過,他們能夠得出當時的進步思想其實已經不是容易的事了,正是由於他們的傑出貢獻,為後來的進化論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生物進化的學說中,達爾文這個名字是不得不提的,是他確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進化論。
一八○九年,達爾文出生於英國,家庭是一個富裕的科學世家。
達爾文二十二歲時,亦即一八三一年,他登上了英國海軍的“貝格爾”號艦曆經五年作了一次環球旅行,在這一次旅行中,他搜集到了大量動植物學資料的例證,這為他以後著作《物種起源》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
達爾文的進化論主要包括下麵幾個內容:
一、自然選擇。什麼是自然選擇呢?達爾文解釋,任何有利的變異,無論其微小到何種程度,也會令生物得到更好的保存,任何有害的變異,無論其微小到何種程度,也會令生物遭受到可能的毀滅,這種有利於生物的保存或有害於生物的毀滅,就稱之為自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