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由上麵分析我們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地球環境的不斷變化,必然會導致有機物的出現,而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物也就必然會出現。氨基酸、核苷酸形成之後,地球環境仍會不斷變化,已形成的有機物也就會不斷地變化不斷地複雜,於是形成了單體的蛋白質和核酸。單體的蛋白質和核酸在環境的變化下又再不斷複雜,形成多聚體的蛋白質和核酸,最後就會形成蛋白體。
在十九世紀,恩格斯已經指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說,蛋白體的形成,已標誌了原始生命的出現。
原始生命出現後,又再一步一步地進化,下麵我們來找出生物進化的主要原因。我們知道,生物的出現是與環境保持一致的結果,生物的進化同樣是與環境保持一致的結果。而地球上生物最必需的水是隨著地球引力適當地變小斥力適當地變大而出現的,水出現的相近時間,生物才形成才進化,進化到今天,有了非常高級的生物——人類。水出現直至今天的這一段時間,地球斥力都是在不斷地適當變大。這是生物出現和進化所處的環境,而生物的出現和進化是與環境保持一致的結果。由此我們知道,生物出現和進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斥力不斷地適當變大。
生物體就是一個物質體,所處環境中有什麼物質,在物質的作用下就會產生化學反應,分解或合成為其它物質。生物體身上每一個特征性狀,其實都是物質在化學作用下的結果。物質環境的變化越大,生物體的變化就會越大,物質環境的變化越小,生物體的變化就會越小。這是生物進化和變異的原理,是生物與環境保持一致的結果。
在傳代和進化中,生物以基因作為遺傳的較穩定載體。當物質環境的變化令生物體產生變化並反映在基因上,再沒有其它原因改變時,就會通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但我們未必能察覺到這一點,隻有基因的變化較大,我們才能在下一代的特征性狀上看到明顯的變化。
根據上麵的理論,當環境劇變,生物體也會劇變,迅速成為與原來生物不同的另外物種,而不需要經過緩慢的漸變過程;而且,在某些情況下,當生物體相應於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較大變化,並且這種變化違背了生物應有的正常態狀,就成為了畸形。
生物體會與環境的變化保持一致,假如環境引起生物體出現不正常的物質變化,生物體哪一部分出現這種不正常變化,哪一部分就會出現病變。譬如眼盲,就是缺少某一些或多了某一些物質引起眼部物質出現了不正常變化並導致了眼盲。譬如癌症,就是在某一些物質的化學作用下細胞的物質狀態由正常轉變成為不正常的癌症性病變。譬如肝炎,就是在肝炎病毒作用下肝細胞的物質狀態由正常轉變成為不正常。其它種種疾病也是如此理解,我們沒有必要舉出太多的例子,隻需要明確地知道,疾病就是在環境變化下身體物質狀態出現了不正常的變化,導致了身體功能無法正常運轉。
不僅僅隻是低級生物會與環境保持一致,近現代科學的不斷發展,也發現了不少人與環境保持一致的新資料。例如:滿月和新月前後較多孕婦分娩;氣壓低容易發生冠心病;日蝕發生時容易患潰瘍病等等;類似例子數不勝數。這些事例都直接證明了人體會與環境保持一致,並間接證明了生物體會與環境保持一致。
生物世界,也屬於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而凡是物質都會有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會令環境中有什麼樣的物質,生物就會受到什麼樣的作用,這就是生物環境一致論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