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月
詞彙的力量
——詞彙·隨意·轉化
詞彙即思想。
——古猶太警言
1
詞彙的力量不但能影響個人,而且能影響整個社會。
二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用他精彩絕倫的演講,激起英國人民與德國法西斯誓死決戰的決心。電波中的聲音成為反法西斯的一麵旗幟。甚至在今天,邱吉爾的演說詞仍是演講中的經典之作。
美國反種族歧視的先鋒馬丁·路德·金在教學、在廣場為維持黑人兄弟的權益進行演講,無論黑人或白人都深深為之震動。他們中相當一大部分人受到演講的影響,投入反種族歧視的鬥爭中。
詞彙的力量不但能影響個人,而且能影響整個社會。一個成功的演講者,能充分利用詞彙的感染力使聽眾的情感受詞彙左右。
你回想一下是否為某人的講話而感動得熱淚盈眶,是否就此改變了你的生活軌跡或對世界的態度?如果詞彙擁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我們就應關注重視它。
2
人的思維是以語言為基礎的,選擇什麼樣的詞彙也就選擇了什麼樣的思維。
現代語言學家發現,當人們進行思考時必須借助詞彙,比如你想“這是件多麼糟的事”時,你必須在腦中用“這是件多麼糟的事”這幾個詞彙來組建成的思路。
這是件奇妙的事,看似呆板沒有感情的詞彙居然與變幻莫測的思維有如此密切的聯係。僅僅這一點是不是就足以讓你引起對詞彙的重視呢?
人的思維既然以語言為基礎的,那麼你選擇什麼樣的詞彙也就等於選擇了什麼樣的思維。所謂“三思而後行”其實是指三次在頭腦中對詞彙的選擇,所謂“三思而後行”其實是指三次在頭腦中對詞彙的選擇,所謂“口不擇言”是指對詞彙選擇的放任態度。
控製思維方式由控製詞彙選擇開始。
3
找一個最恰當的詞,不要犯“口不擇言”的錯誤。
還記得學生時代考試時經常會遇到的那種情況嗎?你會碰到這種題目:在許多詞彙中選擇最恰當的一個填到一句留有空格的話中。這種題目的難易並不是由出題者決定,而是與答題者自己決定。一個思維敏捷,對生活充滿體驗的答題者完成這種題目簡直是輕而易舉,而一個不通人情世故,思維方式呆板的人即使再過十年,也一樣會出錯。
比如這樣一個題:
麥克是個不聽話的孩子,大家都很他。
A憎恨B厭惡C憎惡D討厭
你會選擇哪一個詞彙?正確答案應當是“討厭”。但是你想一下如果你選的是“憎恨”在你心中最不是就真的充滿了憎恨的感覺。請找一個恰當的詞,不要犯“口不擇言”的錯誤。
4
選擇的詞彙不同,造就不同的心情與態度,也影響成功或失敗。
一次商務談判,由於對方的斤斤計較和貪婪,使談判不歡而散,出席談判的三個代表各自表達了他們的感受。第一個代表認為自己很“不滿”,第二位則感覺“憤怒”,第三位則表示自己感覺“困惑”。
感覺“不滿”的代表在以後的談判中,必定以不滿作為他的主要思路,這種情緒並不能更好地改變處境。而感覺“憤怒”的那位如果在以後的談判中沒有與對方打鬥就算幸事了,隻有感覺“困惑”的代表有望保持理智進行下一輪談判。而這三種不同的情緒隻是由三個不同的詞彙帶來的。
5
試著改變那些過於衝動或激烈的詞彙,用一些溫和的詞彙可能對你更好。
一些突如其來的刺激,會讓我們難以接受,精神上受到很大震動。但這種時候,不要大喊大叫:“我要氣死了!”“啊!我要瘋掉了!”“我要殺了你!”因為雖然百分之九十的不會死掉、瘋掉或者犯殺人罪,但這樣的詞彙會讓你陷入更加沒有理智的境地。何不嚐試用一些溫和一點的詞彙呢?
比如說在一次晚會上,你無意中聽到背對著你的那個家夥正在向一群人數落你的不是,你第一感覺當然是吃驚和憤怒,但如果你馬上把“吃驚”和“憤怒”改成“遺憾”的話,效果大不一樣。想想看你對這個背後造謠的人說“你的說法讓我很憤怒!”和說“你的說法讓我很遺憾。”在效果上是不是有很大差別。
試著改變那些過於衝動或激烈的詞彙,用一些溫和的詞彙也許對你更好一些。不妨現在就開始這個訓練。
6
詞彙對你或對別人都具殺傷力,不要輕易施展“殺手”。
在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中,男女主人公開始相互用“傲慢”與“偏見”下定義,為了最初的這兩個詞彙,他們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才最終走到一起,如果一開始他們不是如此急於傷害別人,那麼他們自己也不必受到如此折磨。
你的孩子偶爾表現不佳,你就用“愚蠢”“笨蛋”諸如此類的詞彙責罵他,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他真的如你所願變成了“愚蠢的笨蛋”,受傷的就不隻是他了。
詞彙對你或對別人都具殺傷力,不要輕易地施展“殺手”。
7
你經常用來形容自己的詞彙,最後會是最終的事實。
你不會想是一個失敗者吧。那就不要總是把“我真失敗!”“我真是笨透了!”“我已無可救藥!”等詞彙加在自己身上。經常用來形容自己的詞彙,最後會是最終的事實。
同樣的道理,你即使並不怎麼成功,多對自己說“這次,我幹得不錯。”……“我是傑出的。”……“我真是天才!”等等話,你會發現你真的越來越出色。
8
詞彙的顯現。
每個詞彙都有其隱意在裏麵,許多詞彙意義相近,但其中包含的隱意卻是截然不同的。最明顯的例子當然是“喜歡”與“愛”,這兩個詞彙非常相近,但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說“我喜歡你”。和“我愛你。”時,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聽出其中的天壤之別。
詞彙的隱意可以說是一個詞東怕靈魂,我們之所以會犯選擇錯詞彙的毛病,就在於我們隻看到詞彙,而沒有深入理解它的“靈魂”。看到一件我們不願見的事,我們往往會感覺“討厭”或“厭惡”。那麼如果我們能仔細考慮“討厭”與“厭惡”的內在差別,再結合自己的感受,才能用合適的詞彙來說明我們的真實感覺。
有太多外在形式相近的詞可供我們選擇,所以“三思而後行”應當是我們必須養成的好習慣。
9
“三思而後行”。
有這樣一位智者,當人們問及智慧的根源時,他沉默很久之後寫下了三句話。第一句是“欲言又止”。第二句是“三思而後行”。第三句是“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雖然是智者認為的最高境界,但我們暫時隻能一笑置之,對我們更為重要的是“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後行”是一種責任感,對你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的標誌。既然語言具有影響力和殺傷力,可以讓人的思維朝正麵或負麵的方向發展,那麼慎重的態度是必需的。
著名的文學家馬克·吐溫這樣說:“正確的詞彙是件有力的武器,隻要你用對了詞彙,在一瞬間,你的心情和行為會有巨大改變。”
10
學會“轉換詞彙”的技巧,也就學會了對付壞心情。
說了這麼多關於詞彙與思維的密切關係,現在應當拿出一點行動來,掌握詞彙,把握心情。
我們已經清楚了詞彙對於情緒的影響作用,為什麼不用一種簡單方法去改變心情呢?這種方法就是“轉換詞彙”。
轉換一個詞彙,把思維方式和情緒也轉換過來,比如“我心情糟透了!”改為“我心情不太好!”就會使你不至於越來越感到沮喪。
學會“轉換詞彙”的技巧,也就學會了對付壞心情。
10
常用詞彙的稀少是一種普遍現象。
雖然我們名目眾多的各類詞典字典收集了數以十萬計的詞彙條目,但是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平時使用的詞彙又有多少又占據了幾十分之一呢?
少之又少,尤其是多數人日常用來形容自己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字眼更是貧乏得可憐,據統計隻有十幾個最多也不超過二十個。或許有人會說我們隻是平常人,又不想當作家詩人又有什麼必要擁有那麼豐富的詞彙。他們表達高興的情緒所使用的字眼大抵不過“我高興死了,好快樂,好幸福……”諸如此類的詞彙,而絕不會想到使用歡喜雀躍,欣喜若狂……”之類的詞彙。
誠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實用主義至上的時代,這個時代裏詩意的感情,詩意的詞彙在逐漸隱退,人們隻求簡單樸素明了的詞彙表達他們的心情感受,對於這種現象本也無可厚非,如果你也隻滿足於與一般為伍的話。如若不然就必須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用多種同義詞彙的能力,不僅有助於準確表達自己的心情感受,而且也易於使你獲得別人的欽佩和尊重。
12
不要因為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而心懷恐懼。
雖然說法我們每個人都是為了別人或自己的眼光而活著,總是期待從別人的眼光裏獲得認同自己的信息,但是當他們真的成為眾目睽睽之下的聚焦點時卻又有不少人手足無措,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腳發抖等症狀。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普遍的現象?原因可謂眾說紛紜。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對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得不到別人的認同而產生的一種畏怯的心理狀態而已,其實要扭轉這種現象並非難事,隻要你在進入講演或表演之前把事件本身看作是你的一個機會一個令人振奮的難得的時機,你就能以較為平常的心態接受你成為眾人的聚焦點這一事實。
13
詞彙用是不準確,甚至會致人於死地。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人感覺得很不舒服,就去醫院檢查身體,檢查結果出來後,病人看到上麵赫然寫著“癌症”字樣,實際上他隻是得了疝病,但由於醫生寫得太潦草,看上去“疝”字像“癌”字,這位病人忍受不了對癌症的恐懼終於自殺了。
所以詞彙用得不準確,甚至會致人於死地。他平時對自己的評價是否用詞得當?如果不,那麼趕緊把它改正過來,避免發生同樣的悲劇。
14
詞彙的貧乏注定生活的單調,與之相反,詞彙的豐富也決定了你的生活必然是豐富多彩的。
你要學會豐富自己的詞彙,當然在這裏詞彙不是單純的幾個字眼,而是與你的情緒息息相關的思維方式。
看看你的朋友中,有誰的生活充滿色彩,試著在他的生活裏發掘你需要但還沒能擁有的詞彙。然後你可以學習采納過來豐富你的生活。
詞彙的貧乏注定生活的單調,與之相反,詞彙的豐富也注定了你的生活必然是豐富而多彩的。
15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暴跳如雷的邊緣,那正是“轉換詞彙”的良機。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暴跳如雷的邊緣,不要錯過,這正是作“轉換詞彙”練習的良機。把你此刻最強烈的感受用幾個詞彙概括下來,寫到紙上,然後等待自己平靜下來。
當你平靜下來之後,把紙條拿出來,試著用其它一些詞彙取代已經記下的那些,不管新的詞彙看上去多麼古怪和可笑。然後想想當你下一次暴怒時,如果把感受變成這些新詞彙,對你的情緒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比如說你記下的是:“憤怒”、“永不原諒”試著用“遺憾”“寬恕”“美德”去代替,你還會讓怒火燃燒盡你的理智嗎?
16
與孩子相處時,詞彙的應用更應當謹慎,因為孩子是缺乏分辨能力的,他們隻聽得懂字裏意義。
你愛你的孩子嗎?我想這個問題提得其實很愚笨,很少有人不愛他們的孩子。但是你會幹出比這個問題更愚笨的事,那就是“口不擇言”地對孩子進行傷害。
當你的孩子出了錯時,你會大聲怒斥他:“啊,看我幹什麼?我這笨蛋!”“你不能安靜點,別來煩我嗎?”你沒有想到這種斥責對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與孩子相處時,詞彙的應用更應當謹慎,因為孩子們是缺乏分辨能力的,他們隻聽得懂字麵意義。即使你是愛他的,但孩子們隻能感受到你的批評,而看不到你的愛。
當你的孩子再犯錯時,何不改用一下詞彙和說話方式?試著告訴他:“不要緊,我相信你能幹得更好!”
17
給你轉換詞彙的一個建議。
在這裏我們將提供一些“轉換詞彙”的方法供你參考。
首先,與幾位交往密切的朋友討論,選定我想丟棄的舊的詞彙和想擁有的新詞彙。
然後,在以後十天之內,把注意力放在你“轉換詞彙”中去,時刻用心關切自己所說的話,盡管這會使你神經緊張,但一旦養成習慣後,你就可以駕輕就熟地應用這些新詞彙了。
最後,為了加強這一訓練的效果,不妨讓你的朋友作為你的監督者,有他們的提醒,我相信你可以更好地避免發生錯誤。
如果認為這個建議可行的話,現在就試試看吧。
18
美好的人生是痛苦少於快樂的人生。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堅持其悲觀主義哲學主張認為人生的過程是經曆痛苦的過程,所謂人生,其代名詞就是痛苦,而快樂隻不過是痛苦曆程上的曇花是痛苦的陪襯,隻為說明人生在世上快樂是多麼的不可得。
按照這種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活得苦不堪言,作為一種哲學主張自有它的理論根據也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但是如果把它貫徹到現實中的話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人活著是一種精神一種活力,老是把痛苦掛在嘴上記在心裏隻會導致一種厭世一種疲倦的情緒,隻會導致你覺得生不如死更不用提什麼建功業恢宏大誌了,這樣的人生是灰暗陰淡的人生,是壓抑憂鬱的人生,是談不上什麼美好的。
隻有痛苦少於快樂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
19
詞彙的轉換能幫助我們中止痛苦獲得快樂。
詞彙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自明的。每個人無論是高低貴賤都有一套自己的用語習慣,都有自己在特定情況下表達自己感受體會的口頭禪。
如果你想使自己隨時有途徑走出痛苦籠罩的陰影而獲得快樂,那麼你就一定要注意使用自己的口頭禪。其選擇使用的尺度應該是:這幾句口頭禪總能表達你正麵情緒;這幾句口頭禪總能使你走出低穀重新振奮。
所謂的口頭禪是習慣性使用後的產物。因此你一定要隨時很頻繁地提醒自己使用它們使之成為習慣,使你在情緒低落時轉換詞彙從而中止自己的負麵情緒而進入快樂的正麵情緒。
20
誇張的引喻使用產生的影響更大。
一個人使用什麼樣的字眼總會潛移默化地對他的情緒產生影響。而能產生最具殺傷力的影響莫過於使用引喻句。
就正如當你想要表達的饑餓時你說“我餓了”跟你說“我餓得簡直能吃下一條牛”其產生的效果是絕不會相同的,後者使人無法想象你餓的程度,但卻知道你是真的餓了。
推而廣之,當你想要表達你內心的不滿不痛快和懊惱時經常使用一些引喻會使你的不滿不痛快和懊惱散發得更快更劇烈一些,使這些負麵情緒滯留你心中的時間更短些。
21
引喻還能使人更易於明曉那些難以直接講明的事理。
把引喻比作學習過程中指明燈是恰如其分絕不為過。大凡有過小孩的人都有這種經驗:就是當你想向小孩說明某樣東西某件事物時,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引喻而絕不是直接說明,因為按照小孩子的智力直接理解一件事物實在是件強人所難的事。
不止是小孩,任何人一生在了解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都會使用到引喻,引喻具有使人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能力。
22
引喻是陳述人生的常用手段。
如果武斷地說人生是什麼或許一時並沒有答案。我們經常聽到哲人智者解釋人生時說“人生如戲,人生如夢”之類的話,這其實就是引喻。
其實這隻是個比喻性地為複雜又難以把握的人生找個說法,使人有所觸有所悟罷了。即使我們都很清楚人生不是戲,因為戲是排練演習了許多次才正式演出的,可人生隻有一次,它即是彩排又是正式演出,無論演好還是演砸我們都無法重新來過。我們也很清楚人生也絕不是夢,因為夢是虛幻又不存在不符合邏輯的,但人生總還有許許多多的實在又能把握的東西例如你此時此刻的笑容。
由此可見,當我們用引喻來陳述人生時雖非包括它的全部卻也觸及了某些層麵,而僅憑它獨及的這些層麵也能建構我們的人生了。
23
無限複雜豐富的引喻全賴你使用的時機。
就像我們上文講的用引喻來陳述人生的句子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它們因為觸及人生的層麵,闡述的重點有所不同但卻並不是說你隻能選擇其中之一來形容你的人生,事實是所有這些引喻你均可使用隻是需視你使用的時機而定罷了。
當你參加入學考試時,你會因為考試氣氛的緊張而深感人生就是一場戰鬥,你必須要打敗你周圍這些人你才能成為強者獲得成功;當你與風風雨雨幾十年的老伴猝然離去後,你會因為他(她)離開後帶給你的無所適從不可置信而認為人生就是一場夢,夢裏的一切都是水中月鏡中花可望不及。
如此這般在不同的時刻用不同的引喻來陳述形容人生,能使你產生對人生新的感受和新的思維,請記住:眾多的人生引喻隻是不同卻並無本質上的抵觸。
24
注意選擇使用那些使你覺得人生有意義的引喻。
正如詞彙的無限複雜一樣,對一件事物一樣東西我們能夠使用的引喻是同樣無限複雜。而你的選擇並不是隨意而毫無目的的,如何正確選擇眾多的引喻中最能使你振奮起來充滿熱情的一種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
但有一條基本的準則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盡量選擇那些能帶給你健康的感受,能使你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熱情的引喻來形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來描述你對一些根本問題的看法。
就像假如你無論何時何地總是不停重複地告訴自己人生就是枷鎖,相信你的生活中不會有輕鬆溫馨的時刻不會有快樂幸福的回憶,因為你的腦子裏眼睛裏能夠想到能夠看到的全是大大小小的枷鎖,你真的被鎖住了,被你自己所使用的引喻鎖住了。
25
人生之如意十之八九,但隻要相信季節更替滄海桑田,春天總會來的。
希望好花常開,好景常在的美好願望其真誠度不容懷疑。但良好的祝願與難以捉摸把握的現實之間所存在的差距也是同樣不容懷疑的。
就正如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對未來、對社會、對人生都還懷有美麗的憧憬,宏偉的雄心壯誌,在他們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不久之後,總會因為現實與夢想相差太遠而深感苦惱無所適從,有的甚至會覺得受了欺騙而一時找不到自己的坐標。
其實說明白點兒就是一個角色轉換的過渡期,處理好了可以為今後的人生鋪出一條錦鏽前程,處理不好可能從此使自己的人生黯淡無光,在怨天尤人中渾渾噩噩過完幾十年。
而要處理好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始終保持高昂的鬥誌和自信的熱情,以一顆矢誌不喻的心堅信四季更替滄海桑田,相信黑暗的盡頭就是黎明,相信冬天總會過去,春天就會來了。
26
改變那些扯你後腿的引喻是麵對人生困難的一個重要應變之道。
既然我們都已經很清楚引喻的負麵影響可與其對人的正麵影響相提並論,那麼如何改變那些阻礙你前進步伐的引喻就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
要想改變那些扯你後腿的引喻,首要的前提是敏銳地找出哪些是阻礙你去路的引喻,找出它們阻礙你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加以改變,這樣當你碳對人生的許多難處時你才不至於手慌腳軟而是代之以勇敢地跨過這些難處,開拓你嶄新的人生。
27
引喻的啟示是滴水穿石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故事家喻戶曉,我們都知道並不是一滴水真的能穿透石頭,而是日積月累數以億萬計的水滴共同作用的結果。還有中國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時貪玩不愛學習,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老婆婆在磨一根鐵棒,他問她磨鐵棒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是為了做針。李白被老婆婆頑強的毅力感動了,從此勤奮讀書終於成為了享譽世界的偉大詩人。
上述這些引喻都隻是想告訴人們凡事都有一個過程,都必須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千萬不可因為一時不見努力的成效就簡簡單單的中止,放棄,毀滅熱情。
28
普及性的引喻使你在任何境況下都能處之泰然。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時下社會在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心目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觀念——所謂的藝術家都是蓄著長發,衣冠不整或怪模怪樣,行為舉止也異於常人的不拘小節。於是這些藝術青年們都紛紛仿效自以為是標新立異傲岸群雄,其實他們在反對一個千篇一律的模式時卻又步入了另一個千篇一律的引喻。他們從未想過如果他們能擺脫那個改頭換麵同樣是千篇一律的引喻,他們對自己,對旁人,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將大為改觀,而他們的人生之路從此或許會步入另一片風景。
簡而言之那就是使用普及性引喻,保持你內在的真誠和本色,在任何境況下都處之泰然而不是借助外在的形象來證明自己。
29
不同的環境需要你使用不同的引喻。
現代社會的城市病之一,這幾年在許多發達國家裏尤其以日本為最突出,許多上班工作的男人都害怕下班,害怕周末,因為他們習慣了辦公室工廠與同室上司朋友打交道。卻對家裏的妻子兒女感到無從交流,換而言之他們不知道該怎樣處理與家庭的關係。結果是夫妻反目,家庭代溝等有害於良好家庭關係的問題層出不窮,已經引起了全社會有誌之士的關注。
其實當我們剖析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時,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引喻使用不當的問題。工作的環境與家庭的環境是不能等同的。這就決定了你不能把工作時使用的引喻帶回到家庭中,那樣隻會製造出許多的不和諧的音符。
記住:不同的環境需要你不同的引喻。
30
幫助別人有時很簡單隻需要告訴他一則引喻。
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幫助別人的美好願望,這種願望的真誠性不容任何人懷疑,但現實裏卻常常出現幫倒忙越幫越忙,弄巧成拙的讓人哭笑不得的現象。
其實有很多時候幫助別人都很簡單,隻需你告訴他一則引喻而已。正如當你的一個朋友因為失戀而深感命運無常人生多舛時,此時你許多勸解告慰的話都太顯多餘,而假如你簡單地告訴他一句引喻:人生本就是一場戲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月
心情的主人
——影響力·情緒·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