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海水化學物質提取利用,海水中化學物質的提取是有無限前景的新興產業。溶解於海水的3.5%的礦物質是自然界給人類的巨大財富。不少發達國家已在這方麵獲取了很大利益。我國對海水化學元素的提取,目前形成規模的有鉀、鎂、溴、氯、鈉、硫酸鹽等。但除氯化鈉是從海水中直接提取的以外,其他元素僅限於從地下鹵水和鹽田苦鹵的提取,而且,資源綜合利用工藝流程落後。
海水本身就是一座資源寶庫,海水中溶解有80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海水中微量元素有60多種,如鋰(Li)有2500億噸,它是熱核反應中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製造特種合金的原料;銣(Rb)有1800億噸,它可以製造光電池和真空管;碘(I)有800億噸,它可以用於醫藥,常用的碘酒就是用碘製成的。
資源之四:海洋能源海洋能包括溫度差能、波浪能、潮汐與潮流能、海流能、鹽度差能、岸外風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熱能等8種。這些能量是蘊藏於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屬新能源範疇。所謂“可再生”是指它們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永不會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儲量有限,開采一點就少一點。人們可以把這些海洋能以各種手段轉換成電能、機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類使用。海洋能絕大部分來源於太陽輻射能,較小部分來源於天體(主要是月球、太陽)與地球相對運動中的萬有引力。蘊藏於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其理論儲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國每年耗能量的幾百倍甚至幾千倍。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對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盡管中國陸地資源比較豐富,但相對於日益增大的需求量來說,僅靠陸地資源已顯得捉襟見肘。中國海域作為中國周邊的一個資源寶庫,其擁有的豐富自然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是中國在新世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海洋作為最便捷的全球貿易通道,對現代化工業國家而言,具有生死攸關的重大意義。和平時期並不顯眼,一旦國際環境惡化,海洋航道被敵對勢力封鎖,對於中國這樣高度依賴外貿的國家來說,必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中國周邊海域的地位對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它既是沿海地區的重要屏障,也是海運的重要通道。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已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大,確保這一地區的安全與發展對中國來說至關重要。同時這一海域是中國南北之間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對緩解中國陸地上本就已經十分緊張的運輸壓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這一海域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開展海上經貿往來的必經之地。隻有當這一海域的製海權掌握在中國手中時,它對於中國而言才稱得上是價值,一旦製海權為周邊大國或外部勢力特別是敵對國家所掌握,那麼對中國就將不再是價值,而是災難,極有可能成為敵對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的基地和入侵的通道。曆史上,西方列強從這一片遼闊而不設防的海域對中國發動了一次次入侵,給中國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相當一段時期,美國也是通過控製這一海域外側第一島鏈,掌握了中國周邊海域的主導權。
毛澤東說過:弱國無外交。是的,祈求是換不來別人的同情的,今天的廣闊海洋正在成為國際競爭的最重要場所,可謂寸海必爭。世界上各海洋大國紛紛製定並實施海洋科技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海洋礦產資源勘探技術、深海油氣資源開發技術、海水淡化技術等。可以說,以海水為媒介的新的產業鏈正在逐步形成,未來世界新的經濟增長點正是海洋。
在世界各大國中,中國一直是一個大國,卻不是強國,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海上力量還不足以支撐其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中國當下最緊迫的一件事,就是要高度重視中國海域的海洋權益,並為之發展出能完全保衛海疆不受侵犯的武裝力量。
目前的中國,正走在全民複興的康莊大道上,任何一點觀念上的閃失都可能葬送我們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麵。而海洋正是未來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和大方向,也是世界強國逐鹿的主戰場。中國隻有具有了強大的海權,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世界強國。可以預見,未來100年中國將把自己的戰略方向調整到高度重視海洋上來,那時候的中國,必將會出現中華民族千年發展史上的第二次偉大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