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認為:“海權包括憑借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海權的實質就是:國家通過運用優勢的海上力量與正確的鬥爭藝術,實現在全局上對海洋的控製權力。
可以說,是荷蘭人最先開始了海權的實踐,而英國人將其發展到高峰,美國人則創立了支持這一世界大趨勢的理論。
當馬漢完成自己的偉大著作後,美國的小羅斯福將之奉為圭臬,認為這是自己所讀到的最為精彩、最為精辟的見解,它解釋了西方強國崛起的全部奧秘,揭示了將來百年乃至千年一個國家發展強盛的必由之路。
1901年,小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後,海權理論就被正式確立為美國的百年國策,原本已經有了不錯的海軍底子的美國更加傾全力發展起一支超現代化的海軍——大白艦隊,從而開始了美國稱雄世界的新時代。馬漢在後期完善了自己的海權理論,其所著《海軍戰略》被全美圖書館協會列為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馬克思的《資本論》等偉大著作並列的、影響世界的最重要圖書。
從此,由西方強國推動,進而確立了世界新秩序的海權理論風行全球。強國無不將海權作為自己國家優先關注和重點發展的國策,並進而形成了一個西方主導的、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何為海洋意識?簡單說,海洋是一座寶庫,海洋資源本身就是取之不盡的寶藏,有著與大陸同等的價值和地位。更重要的是,海洋經濟代表著一種更為先進的生產力,是近代以來發展出來的通過國與國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達到雙贏的新經濟模式。貿易需要運輸,最方便、經濟的遠距離運輸隻能是海洋。因此,保護海洋權益就是保護一個國家的生命,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軍事的本原是經濟,“強兵”與“富國”往往有著緊密的聯係。縱觀中國古代近代現代史,橫看中西方國家發展曆程,我們很難找出一個窮困潦倒、經濟凋敝卻有著強大軍事實力的國家。秦漢時期的中原王朝為什麼能打敗不可一世的強橫的匈奴人,那是因為中原的經濟實力比草原民族要發達得多,草原民族天生的彪悍與善戰隻能支撐他們一時一地的勝利,卻不能為他們帶來長期的繁榮穩定。唐朝四處征戰,勢力遠至西域,明朝大敗蒙古,都是經濟實力使然。中原發達的農耕經濟遠勝於草原的遊牧經濟,發達的經濟足以支撐一支強大的軍隊常年駐守四方邊境,而遊牧經濟卻是四海為家,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常規部隊常年維持一個穩定的國土,隻能是打了就跑。所以中原文明才綿延千古,得以延續到今天。再看西方國家,荷蘭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荷蘭的海上貿易當時冠絕全球,荷蘭也得以富甲一方,他們有實力也有理由發展一支保護自己經濟利益的海軍。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橫行於大西洋和地中海,也是有強大的海洋貿易經濟支撐,英國海軍足跡遍布全球,沒有經濟實力支撐是絕對難以想象的,試問一支常年隻花錢卻對國家沒有收益的軍事力量如何能得到長期的發展?馬漢對英國有這樣的評述:“英國政府的優勢在於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這個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並反過來保護了使它致富的貿易。……它的艦船能夠抵達的地方,都有它的勢力隻要它願意,它可以到任何地方去,並且隨它一起去的是它的大炮和部隊……作為海洋上的統治者,它堵住了海洋上的所有交通幹線。”
21世紀已被公認為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最初被人們視為一種經濟方便的交通手段,隨著現代采礦業的不斷發展,到今天已經變身為重要的海洋資源庫,海權理論在不斷豐富和發展著,海權理論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發生著令其創立者馬漢都料想不到的變化,人類未來在海洋上的競爭必將更加激烈。作為後發之國,中國尤其要認真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樹立海權意識,建立自己的海權理論體係,並為之孜孜不倦地奮鬥。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的海洋世紀中實現中華民族真正的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