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中國海洋與海權(2)(2 / 3)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特許公開搶劫三日,北京城被血洗。照樣,清政府與各國又一次簽訂了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總金額竟然高達駭人聽聞的10億兩白銀,徹底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人形象地給這個賠款做了個算法,10億兩白銀的賠款等於四億中國人不吃不喝工作78年的所有總收入之和。

噩夢仍未結束,1914年秋,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中國山東,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中國承認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所享有的一切權力並加以擴大,承認日本在東三省南部及內蒙古東部的特殊權利,最卑鄙最無恥的就是要中國政府必須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以及中國警政和軍械廠全部由中日合辦。“二十一條”實際上把中國變為日本獨占的殖民地,賣國賊袁世凱居然接受了“二十一條”的全部要求,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普遍反對,討袁之聲四起,袁世凱僅僅當了83天皇帝就在急怒中一命嗚呼。

透過近代中國這百餘年挨打受辱的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強盜往往自海上來。近百年來的中國,國門洞開,有海無防,侵略者的軍艦在中國的領海肆無忌憚地橫衝直撞,卻幾乎沒有遇到過任何像樣的抵抗。翻開中國近代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840年到新中國成立止,外國侵略者從海上入侵中國達470餘次之多。從遼東半島到海南三亞,幾乎所有的重要港口、港灣、島嶼都遭到了敵人的炮火摧殘。

《海權論》的作者馬漢說過:誰控製了海洋,誰就能統治世界。

這就是近代海權概念。作為曾經創造了輝煌文明,也曾經在海上稱雄一時的中國,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來自海上的侵略呢?

十五世紀前後,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向海外大肆擴張,這種擴張往往意味著掠奪和殺戮。隨著殖民者的瘋狂廝殺和掠奪,西方的海權觀念不斷得到強化,用以殺人的武器不斷改進,海上軍事實力日漸增強。回過頭來看中國,卻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直到明清時期,中國人的海權意識仍然極為淺薄無知,明朝的海外貿易,主要目的隻不過是為政治服務,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因此耗費了巨量的錢財換來的卻是不堪重負的財政包袱,導致明中後期不得不完全放棄了航海。鄭和之後,政府組織的航海活動不再繼續,同時也嚴禁老百姓與外國從事海上貿易。鄭和的寶船被放在海灘邊,風吹日曬變成了一堆朽木,造船圖紙被焚毀,老百姓家裏的船隻也被政府收繳付之一炬。明朝政府擁有如此強大的海上實力,卻在愚蠢的海洋觀念束縛下揮刀自宮,自廢武功,埋下了亡國的伏筆。到了清代,中國的海權觀念依然沒有什麼進步,《中英虎門條約》中規定的英國軍艦進泊中同通商口岸權,就是被英國人騙到手的,愚蠢的清政府幾乎足白白將自己的主權拱手送給了強盜。

為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特權,明清統治者一味實行閉關自守,順治皇帝時期還發布遷界令,所有沿海居民內遷30裏,連海南島都不能例外。“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康熙雖然允許沿海商民對外貿易,但海禁政策卻照樣抓得特別嚴,乾隆時期又將原來對外貿易的四個通商口岸掐斷了三個,隻允許廣州一地對外貿易。

這種越來越頑固守舊的閉關自守政策徹底阻斷了中國與西方文化的交往,錯過了最好的曆史機遇,拉大了中國與西方的距離,最終形成了近代中國處處落後挨打的局麵。

縱觀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落後挨打的悲劇史。中華民族曾是這個星球上唯一的超級帝國,無論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軍事,單獨挑出任何一樣來,都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

然而,因為海權意識的淡薄,我們沒有抓住曆史的機遇,終於在19世紀全麵落伍,擁有堅船利炮的列強和海盜們將中國的海域當成了自己家門口的池塘,任意欺淩,隨意宰割,造成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

4.一部劃時代的著作——《海國圖誌》

封建時代雖然腐朽沒落,但中國知識界仍然出了一位眼光深遠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可能並不為多數人了解,但提到他的著作,卻是如雷貫耳,他就是《海國圖誌》的作者、著名的愛國思想家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