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國界的利益學說(2 / 2)

又再以法國為例,法國既與德國接壤,又與西班牙接壤,而最大一個特點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國界處有比利牛斯山脈。而正由於比利牛斯山脈的地險阻隔作用比較大,阻斷了法國與西班牙之間的利益的一致性,也阻斷了兩國之間的矛盾性,而使兩國之間的紛爭和戰爭明顯地比較少。但法國與德國之間,地險作用明顯不足,故此法國與德國之間的紛爭和戰爭特別多,例如是拿破侖一世時期、拿破侖三世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兩個國家之間的紛爭甚至於戰爭都不可避免地出現。

這些都是地險對國家邊界的形成的巨大作用,並影響著國家的軍事、戰爭、甚至影響著國家的繁榮與衰落。

國家的邊界,除了地險的因素之外,也與國家的強弱,和君主或領導者的智慧野心有著十分大的關係。譬如中國古代,由於秦朝的強大和秦始皇的智慧野心而得以統一。又或者是拿破侖時期,由於法國的強大和拿破侖的智慧野心,法國的版圖比之前和現在要大得多。到了希特勒時期,也由於德國的強大和希特勒的智慧野心,德國的版圖也比之前和現在要大得多。可見,國家的邊界除了與地險有密切的關係,也與國家的強弱,和君主或領導者的智慧野心有著十分大的關係。

不過,在眾多因素中,地險是國家邊界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地險的作用足夠,那麼,國家的強弱,和君主或領導者的智慧野心,將不存在改變這樣的地險成為國界的可能。現時,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邊界和一二千年之前也基本上沒有大的分別,就算變化了,變化的也隻是很少的部分,這都是由於地險的作用而產生的結果。又或者,一個國家由於其強大,由於君主或領導者的智慧野心,而使國家兼並和使國界變大,但隻要地險的作用足夠,這個國家最終仍會分裂,而分裂所成的國家也將會是以這些地險成為國界。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各國在海陸空都發展出能大幅跨越地險的戰爭武器,地險的作用相對輕微一點了。但就算是以現在的戰爭力量,出現了兼並的情形,如果地險的作用足夠,相信兼並之後,分裂的可能性仍然會是十分大的。因為原來國家所在的地區,將會因為地險的阻隔作用而使利益不一致,而利益的不一致最終會導致分裂的出現。

中國在不少的時期都是一個統一的大國,而歐洲基本上是長久地分為許多疆域較小的國家,雖然上麵已經分析過二者之間差別的內在原因,但仍可以總結和概括成以下幾點:一、歐洲的地險比中國的地險複雜得多,對各國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和阻隔作用,並形成多個國家,和一定程度地固定各國的國界,但地險對各國的保護作用和阻隔作用又不足以達到隔絕其他國家侵略的目的,因此存在較多的紛爭甚至戰爭;二、與君主或領導者的智慧野心有關,例如拿破侖時期,法國的版圖比之前和現在要大得多,和希特勒時期,德國的版圖比之前和現在要大得多;三、中國在秦始皇時期便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而歐洲的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是不統一的;四、與國力的強弱有關,中國出現了秦國,並以其強大的國力統一了中國,之後,漢、隋、唐、宋、元、明、清都是統一時期,而歐洲受地險等因素的影響,並沒有國力特別強盛的國家能夠對其進行統一;五、與統治思想的不同有關,中國以儒家的仁義思想進行治國,講究的是忠君愛國,和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對人心的凝聚,對人行為的仁義禮法,和對中國的統一也起到十分大的作用。主要由於這五個原因的差異,使中國能夠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而歐洲卻分為許多個不同的國家。

上麵講過,“國界的形成往往是由地險,和國家之間的強弱,以及君主或領導者的智慧野心而決定”。利用這個理論,我們不僅可以解釋中國和歐洲各國的國界,而且可以解釋其他各個國家的國界,除此之外,還可以解釋世界各國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形成的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