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界指的是國家的邊界,一個國家的邊界同樣與這個國家和鄰近國家的利益考慮息息相關。
一個國家的邊界,往往是由地險,和國家之間的強弱,以及君主或領導者的智慧野心而決定。
如果無地險的阻隔或阻隔作用不足的情況下,這樣的國家一般會一直爭戰,直到統一。如果沒有出現統一的情形,那麼這些國家之間的紛爭甚至戰爭一定會比較多。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假如不統一,而在沒有地險阻隔或阻隔作用不足的情形下分為兩個或多個國家,這兩個或多個國家就會存在較多的利益衝突,而且會較大程度地擔心另外國家的侵略,並因此而導致較多的紛爭,甚至戰爭。因此為了國家的長久穩定,這些區域的人民和統治者就會存在統一的欲望,並會因此而在國力強盛的時候進行大的戰爭,以達到統一並減少紛爭和使國家長久穩定的目的。相反,如果地險的作用足夠,那就能有效地阻止其他國家由此處向自己國家侵略,而這個國家就會以此處的地險作為國界。而此處的地險也將會阻止這個國家由這一處向其他的國家擴張,因此鄰近的國家也將會以此處作為自己的國界。這是地險隻要阻隔作用足夠,就會成為國界的原因所在。而隻要地險的作用足夠,也將可以有效地減少相鄰國家之間的紛爭和戰爭。
譬如我國是一個疆域比較大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形成就與地險有關。首先,在我國的國土之內,地險的阻隔雖然存在,但卻不足以阻斷各個地區的利益的一致性,由此其統一便存在了條件和基礎。如果看一看我國與鄰近國家的地險,便會發覺這些地險的阻隔性遠較國內的地險的阻隔性要大,譬如我國與朝鮮的主要地險有鴨綠江、圖門江、長白山、黃海;我國與蒙古的主要地險有阿爾泰山;我國與現已解體的前蘇聯的主要地險有黑龍江、烏蘇裏江、興凱湖、騰格裏山、帕米爾高原;我國與阿富汗的主要地險有帕米爾高原;我國與巴基斯坦的主要地險有喀喇昆侖山;我國與印度的主要地險有喜馬拉雅山;我國與尼泊爾的主要地險有珠穆朗瑪峰;我國與錫金的主要地險有喜馬拉雅山;我國與越南的主要地險有北侖河、南海;我國與日本的主要地險有東海;我國與菲律賓、文萊的主要地險有南海;等等。而疆界的劃分往往就是地險之處。地險不僅使得一個國家的利益變得一致,還可以一定程度地起到阻止外來國家侵略的作用和目的,中國古代十分強盛繁榮,就與地險有十分大的關係,由於地險的阻隔,古代的中國可以專心地發展農業、科技、國力,因此其強大便有了穩固的基礎。
如果我們看一看歐洲的地圖,便會發覺歐洲分為許多的國家,而且這些國家的疆域一般都不大。這一點其實與歐洲的地險的複雜性有著莫大的關係。歐洲的地險最突出的特點是對各國都有阻隔作用,但阻隔作用又不夠大。由於地險的阻隔作用不足,所以各國,特別是鄰近國家的利益仍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地險的阻隔作用雖然不足,但又具備一定的阻隔作用,因此各國,特別是鄰近國家的利益又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利益的一致性使各國有統一的欲望,利益的矛盾性又會使各國有獨立的要求;利益的矛盾性使各國的紛爭特別多,利益的一致性又使各國的統一欲望和戰爭欲望特別多。因此在這裏,出現了拿破侖,出現了希特勒,二人同樣地野心勃勃,橫掃歐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與其地險的複雜性有著十分大的關係。就算是在沒有拿破侖、沒有希特勒的時期,歐洲各國的紛爭相對來說,也較其它地方要多,這其實是地險的複雜使各國利益的一致性和矛盾性變得複雜而導致的現象。
試以英、法兩個國家而論,兩國的最大地險是英吉利海峽,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阻隔作用,足以使英法兩國分立成國,但英吉利海峽的阻隔作用仍然不足,兩國相距仍然比較近,這是英法兩國不斷爭戰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英吉利海峽足夠闊大,英國的船隻和法國的船隻較難運送士兵和糧草物資等,那麼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爭戰一定會少得多。甚至隻要英吉利海峽更闊大許多,達到充足的阻隔作用,兩國將基本上不存在戰爭的可能。又或者英國的島國位置不處於法國對開,而是處於葡萄牙的對開,那麼爭戰的將成為英國和葡萄牙之間,又或者是成為英國、葡萄牙、西班牙三國之間的爭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