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文化的利益學說(1 / 1)

當今世界,由於交通的方便,人們從地球的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已經不是困難的事,有時甚至會是相當簡單相當輕鬆,由於此因,各國科技、經濟、文化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密切,越來越頻繁。

中國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和之前的一百來年,飽受外國列強侵略,於是有人感歎: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及不上西方諸國,要富強,首先要從文化著手,要努力去學習西方的先進文明。於是有人提出,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有人認為,不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要“******也有人認為,要複興中國的傳統文化。

西方列強的科技文化比中國強,那中國去學習別人的強處,自然是應該的。但在我認為,****卻是不需要的。因為我們學習的時候應該“取其長處,去其短處”,亦即是“取其利益之處,去其損害之處”。但有人認為,“取其長處,去其短處”說是容易,但做起來行不通,因為事物往往是“長處短處”連在一起“不能分割”的,其實“難以分割”倒說得通,“不能分割”卻是不符合事實的。我們取用一件事物之前,首先要判斷這件事物的長處和短處,如果“長處”較多,“短處”較少,那麼我們便學習它;如果是“短處”較多,“長處”較少,那麼我們便舍棄它,或者是改進過之後再使用。“取其長處,去其短處”其實是人的一種行為規律,人看到事物對自己有更大的好處,自然就會取之為用,人看到事物對自己有更大的壞處,自然就會棄之不用,所以人不會在使用事物之前,每一次都去仔細地想想這件事物對自己的好處和壞處,但在使用事物的時候領教過甚至是不斷領教過其好處和壞處之後,自然就會產生這樣的行為。

由於人的行為規律,使一個國家在融合其他國家的文化時,也出現“取其長處,去其短處”的現象。一個國家,根本不可能走****的路,日本不是*****中國也不可能是*****因為一個國家無論多麼落後,其固有文化中總有一些具有大利益的事物,這國家中的人民,是不會完全地舍棄這些有大利益的事物的。而且有趣的是,西方國家不僅在不斷地發展其自身的文化,而且有“中國化”的現象,甚至出現“日本化”、“韓國化”等現象。“中國化”的現象可謂多不勝數,例如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西方國家一樣是大用特用,特別是以前,到了現在,可能會由於科技的進步而相對少用了,但也在用一些改良過的技術。除了對四大發明的“中國化”,中國的服飾,例如是旗袍,在外國同樣有人穿著,而中國的菜式,在外國也很受歡迎,甚至有人專門來中國,就為了享受口腹之樂。至於西方國家“日本化”的現象也很多,例如有外國人穿日本的和服,看日本的電影等等。至於西方國家“韓國化”的現象也有不少,例如是吃韓菜,說韓文等等。

其實不僅僅是西方國家有“中國化”、“日本化”、“韓國化”等現象。西方國家相互之間也有不斷與其他國家的科技文化融合的現象,美國有英國化的現象,例如美國人說的就是帶有美國味道的英語;英國也有美國化的現象,例如有英國人會使用美國人所製的軟件;同樣,其他國家也有不斷與另外國家的科技文化融合的現象。

因此,美國的文化並不全是美國文化,他也包含了英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化;英國的文化也不全是英國文化,他也包含了美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化。同樣,其他國家的文化也包含了另外國家的文化的各種成份。

所以有人認為中國應該“******其實是行不通的。也有人認為中國應該複興傳統文化,如果是複興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份,那這種說法可以成立。如果是全盤複興中國傳統文化,也是行不通的。我們不可能棄鋼筆而用毛筆,我們也不可能穿古裝而棄現代裝,我們也不可能改用文言文而不用白話文。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優秀的成份,例如中國的陰曆曆法對於農業的耕播有很大的利益意義,我們應該保留這樣的曆法,例如中國的中醫理論,也有很多地方勝過西醫的理論,我們也應該保留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之外,凡屬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成份的,我們也應該進行保留和複興。

中國,是一個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家。雖然近代的中國由於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因而使很多的中國人對中國的文化變得猶疑和迷惘,但是,中國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始終是不會和不能隨便丟棄的。隨著以後中西各國的交流,和世界各國的交流,相信中國的文化會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