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方案記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及中國將采取的政策手段框架,包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節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控製人口增長;開發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以及節能新技術;推進碳彙技術和其他適應技術等。科技部會同其他13個部門於2007年6月聯合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以落實上述國家方案。明確其重要任務為: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控製溫室氣體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開發;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和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與政策。
2007年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將從目前的7%大幅增加到2010年的10%和2020年的15%;優先開發水力和風力作為可再生能源;為達到此目標,到2020年共需投資2萬億元;國家將出台各種稅收和財政激勵措施,包括補貼和稅收減免,還將出台市場導向的優惠政策,包括設定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較高售價。國家發改委還於2007年10月發布中國《核電中長期規劃》。目前核電占中國裝機容量的1.6%,2020年規劃目標是占4%。
同時,未來新能源的研發也在加快步伐。例如,同濟大學研製的第4代燃料電池汽車已於2007年亮相。氫燃料電池電動車也在上海上市。該車現售2萬元,大量生產後,可降低4000元,比目前的鉛蓄電池電動車有競爭力。
第四,確立轉向低碳的中國能源戰略。2007年末的能源白皮書把中國能源戰略概括為: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依靠科技、保護環境、加強國際互利合作,努力構築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係,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
對發達工業化國家而言,當發展階段到了能源消費相對成熟、高能耗工業逐漸移出時,碳排放強度才會逐漸下降。故其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是從後工業化社會開始,主要任務是減排溫室氣體、實現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競爭優勢與經濟增長點。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能源需求正在急劇增長,發展低碳經濟的起點和任務與發達國家截然不同,我國不僅要節能減排,還要加快發展,必須在加快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出一條發展低碳經濟的新路。
在戰略取向方麵,我國的低碳發展宜采取既基於國情又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漸進式路徑,製定清晰的階段目標和可行的優先行動計劃。一是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並把相關指標整合到各項規劃與政策中去,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探求不同地區的低碳發展模式,努力控製碳排放的增長率。二是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把低碳發展作為建設“兩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內容,納入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三是利用國際後金融危機的契機,充分利用碳減排、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我國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減少潛在的“碳鎖定”影響,逐步向低碳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四是積極參與國際上關於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製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轉變。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的同時,最終主要還是要靠自己。五是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和低碳規則的製定,為我國爭取合理的發展空間。通過承諾符合國情與實際能力的自願減緩行動,提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同時,堅持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大幅度減排,並建立“可計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新機製。
在戰略目標方麵,據國內多家權威機構研究,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實現顯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國際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下,采取嚴格的節能減排技術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中國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達到峰值之後進入穩定和下降期。
在戰略重點方麵,走低碳發展道路,必須結合國內優先戰略發展目標和各行業自身特點,把握好低碳重點領域,以盡可能低的經濟成本和碳排放量,獲取最大的整體效益,逐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低碳化”。重點包括6個方麵:(1)工業生產、交通和建築領域。開展高能耗行業的能效達標管理,淘汰重點用能部門的落後產能和強化新建項目的能效監管,努力獲得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的國際競爭力。(2)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3)優先部署以煤的氣化為龍頭的多聯產技術係統開發、示範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等先進發電技術的商業化,開發新能源汽車和新型節能建築,總結推廣最佳實踐技術,探索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潔利用等相關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4)加快進口和利用優質油氣資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國家能源係統中的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係,轉變能源結構,改善能源服務。(5)深入研究農田、草地、森林生態係統的固碳作用,通過生物和生態固碳,減緩氣候變化。(6)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