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同時也完全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向低碳經濟的轉型
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主要表現在重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兩個方麵。
第一,構思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對策框架。早在1992年8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結束剛2個月,中國即發布了《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第4條對策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結構”。內容為:“為履行氣候公約,控製二氧化碳排放,減輕大氣汙染,最有效的措施是節約能源。目前,我國單位產品能耗高,節能潛力很大。因此,要提高全民節能意識,落實節能措施;逐步改變能源價格體係,實行煤炭以質定價,擴大質量差價;加快電力建設,提高煤炭轉換成電能的比重;發展大機組,淘汰、改造中低壓機組以節能降耗,實現能源部規劃的‘2000年全國供電煤耗每千瓦時比1990年降低60克’的目標;逐步提高煤炭洗選加工比例;鼓勵城市發展煤氣和天然氣以及集中供熱、熱電聯產,並把優質煤優先供應城市民用。要逐步改變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加快水電和核電的建設,因地製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1994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其中第13章“可持續的能源生產和消費”設置了4個方案領域:①綜合能源規劃與管理;②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③推廣少汙染的煤炭開采技術和清潔煤技術;④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二,堅持不懈地節能減排。節約能源,是中國緩解資源約束的現實選擇。中國堅持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基礎、企業為主體,在全社會共同參與下,全麵推進節能,明確了“十一五”期間節能20%的目標。主要措施是:①推進結構調整;②加強工業節能;③實施節能工程;④加強管理節能;⑤倡導社會節能。這些措施的節能效果顯著。1980-2006年,中國能源消費以年均5.6%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9.8%的增長。按2005年不變價格,萬元GDP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噸標準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噸標準煤,年均節能率3.9%,扭轉了近年來單位GDP能源消耗上升的勢頭。能源加工、轉換、貯運和終端利用綜合效率為33%,比1980年高了8個百分點。單位產品能耗明顯下降,其中鋼、水泥、大型合成氨等產品的綜合能耗及供電煤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
2007年是節能減排政策組合出台的關鍵年,國家采取了一係列引人注目的舉措。除了全國統一行動拆毀所有燃煤小電廠和積極推動有效開發利用煤層氣外,上半年,取消了553項高汙染、高耗能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下半年,先後出台了天然氣、煤炭產業政策,以推動能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能源使用結構。從12月1日起,實施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明確限製或禁止高汙染、高能耗、消耗資源性外資項目準入,同時進一步鼓勵外資進入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等產業。中央財政於2007年安排235億元用於支持節能減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時,建築物強製節能、家用電器節能標準等也正在逐步進入實施階段。
據IEA預測,如果替代政策合理,會有良好效果。如:①僅靠對空調與冰箱實施嚴格的能效標準,則2020年前所節約的電量將相當於一座三峽大壩年發電量;②由於能效的改進,燃料的轉換以及經濟結構的變化,2030年中國的一次能源需求有可能降低15%;③新政策在2030年有可能削減交通用油量每天210萬桶,大部分節約來自燃料效率更高的汽車;④旨在加強能源安全及減排二氧化碳的政策也有助於減輕局地汙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微細顆粒物PM2.5等。
第三,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一直是負責任的一員。2006年12月中國發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該報告包括3部分:①中國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②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對策;③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評價。該報告明確提出,“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先進核能技術,以及高效、潔淨、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術,優化能源結構,減少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保護生態環境並增加碳吸收彙,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