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綠色未來,低碳又節能(1)(3 / 3)

三、節能減排行動

節能減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而言,節能減排是指節約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減少廢棄物和對環境有害物的排放;狹義而言,節能減排是指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有害物排放。

節約能源需要按照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嚴格執行“SR”原則。減排主要指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排放,特別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節約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兩個關鍵。在節能工作中,區分二氧化碳減排量和碳減排量的差異十分必要。

由於二氧化碳的分子量為44,而碳分子量為12。1噸碳在氧氣中燃燒後能產生大約3.67噸二氧化碳的原因也在於此。減排二氧化碳量和碳排放減少量,即減排二氧化碳與減排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結果相差是很大的。因此在分析減排量的具體含義時,需要注意二者之間的轉換關係。即減排1噸碳就相當於減排3.67噸二氧化碳。

節能減排與技術革新

節能減排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

我國對於節能減排與技術革新的指導思想有以下幾個。

一是為了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切實加強對高新技術改造與傳統產業提升的支撐力度,培育新型產業,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步伐。

二是針對節能減排的科技需求,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強化集成創新應用與示範,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創新機製。

三是在強化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的同時,積極探索有效的管理創新機製,務求實效,切實加強各部門和地方的協同推進,形成上下聯動機製,增強科技對節能減排工作的支撐力度。

我國在節能減排工作中,技術革新發揮的作用是逐級推進、分層次有重點的。

基本思路是:推廣一批成熟技術,服務重點領域節能減排需求;實施一批示範工程,提供節能減排集成解決方案;攻克一批節能減排關鍵和共性技術,提升節能減排持續支撐能力;建設一批科技支撐平台,構築節能減排創新體係;加強節能減排增效的重大基礎科學研究;積極推進全民節能減排科技行動。

我國在節能減排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成熟技術推廣,示範工程推進,重大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麵取得了重要進展。

節能技術戰略的落實

節能減排的關鍵在於節能技術的創新。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範和推廣對於節能減排十分重要。

當前,構建以技術保障體係為支撐的節能、高效的生產體係,轉變增長方式,已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節能的途徑有很多種,涉及很多具體的技術問題。

1.調整產業結構

要調整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我國“十五”期間主要資金都投向第二產業,投資占的比例比較大,第二、三產業的投資增速分別為35%和28%;第二產業中,煤炭、油氣、鐵路、有色采礦等投資增速30%~87%;而在我國的產業結構裏,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的幅度在“十五”期間僅有5.1%和9.4%,而第二產業增加了13.2%,其中工業增加了17.7%,而在這當中重工業占18.5%,鋼鐵工業增加值僅占GDP的3.1%,而耗能卻占15%,所以必須調整產業結構,適當調整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中國目前處於加速工業化階段,2006年,耗能高的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高達48.7%,而能耗低的第三產業僅占39.5%。同時,將大力發展耗能低的服務業,到2020年,使其在GDP的比重提升至50%左右,淘汰高耗能、高汙染的落後企業。

2.開展工業節能

關停高耗能、高汙染的落後企業,淘汰落後生產力,改造鍋爐、電機等,提高能效,發展循環經濟。總而言之,要充分利用能源和資源,盡量少排廢物,這樣一種生產模式就是循環經濟。

3.推行低能耗建築

我國的單位建築麵積能耗並不比國際水平高,但是北方采暖地區和大型公共建築的單位麵積能耗高於國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