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能源利用和生態保護的矛盾(3)(1 / 2)

2008年,國際石油價格一波三折。在1月22日創出86.6美元/桶的調整低點後一路上漲,至7月2日歐佩克油價創下每桶140.73美元的曆史高位;7月11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曾創出每桶147.27美元的曆史新高。此後,油價維持走低之勢。至12月23日,歐佩克市場監督原油一攬子價格為每桶34.49美元。這是自2004年7月以來,歐佩克油價首次降到35美元以下。2009年7月1日,油價又一路反彈到每桶69.83美元。

曆史上,油價幾次大幅飆升都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嚴重衝擊,甚至導致西方主要經濟體陷入衰退。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國際油價比危機前大約增長了2倍,達到48.92美元/桶。由於國際油價的大幅上漲,1974年全球進入高通脹期。發達經濟體的通脹水平達到了13.95%,日本更高達23.95%,發展中經濟體的物價水平也達到了15.76%。2008年上半年,因油價上漲,導致全球經濟運行成本提高,產品價格普遍上漲,通貨膨脹壓力加大。

油價過山車背後,是公眾揮之不去的普遍焦躁情緒,而最大的陰影,則是我們今天高度依賴的碳基能源正在逐漸枯竭。全世界雖有上萬個產油田,其中日產量超過10萬桶的大油田僅有116個,這些油田占全球石油產量的一半。但這些油田絕大部分已生產25年以上,其中很多已經顯現頹勢。國際能源機構調查了排名前400位的油藏,發現最大的麻煩是世界幾個最大的油田都麵臨產量遞減問題。

2008年,墨西哥宣布坎塔雷爾油田在2007年產量基礎上減產25%,每天差不多要少生產41.6萬桶石油。由於它的減產,墨西哥2008年第一季度的淨出口石油減少了9%。俄羅斯也響起了警報,自從2007年10月,石油產量已下降約2%,而且沒有顯示出能夠恢複的跡象。沙特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占全球產量的7%。盡管沙特官方表示該油田未來幾年仍可以滿負荷生產,日產量可以維持在500萬桶,但加瓦爾油田壓力全靠強化注水來維持,產量的快速下滑已經不可避免。

為了填補這些缺口,必須有眾多新油田投產。盡管花在勘探開發上的錢越來越多,但最近30年的新儲量發現率卻在穩步下滑。最近一次新發現儲量超過在產油田產量的,還是哈薩克斯坦的卡沙甘油田,不過開采該油田的成本至少需要1350億美元,成本之昂貴不言而喻。

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到2030年,世界液體燃料需求預計將達到每天1.176億桶,而從瀝青砂、頁岩和生物燃料中合成的非常規石油,每天可以提供1050萬桶,但大部分需求的1.071億桶還得靠常規石油。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現在世界的石油產量已經達到峰值,將不會超過每天8500萬桶。盡管有人寄希望於未開發的非常規儲備,例如加拿大阿爾伯塔地區豐富的瀝青砂資源,北極圈豐富的油氣儲藏隨著全球變暖也會適於開采,可惜時間不在人類這一邊。為了不突破2℃這個大限,全球排放必須在未來5~10年達到峰值,並在2050年降到1990年的80%,這迫使各國必須在21世紀中葉實現能源係統的零碳化轉型。

事實上,殼牌、BP、埃克森美孚這三巨頭的液烴產率已經分別在2002年、2005年和2006年達到了最高值。可持續性組織的約翰·艾爾金頓和加裏·肯德爾認為,對全球石油工業而言,2008年有可能是巔峰之年。由於運輸問題的製約,全球已經進入一個石油供給缺乏可靠性和廉價性的時代,石油時代已經無可挽回地進入衰退期。在《為什麼世界將大為變小》一書中,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前經濟學家傑夫?魯賓也斷言,我們正走向能源稀缺時代。他認為,最重要的不是生產峰值是否將在2015年或2020年到來,而是向市場供應新的石油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和昂貴。與過去一個半世紀相比,如今新發現的油田要麼更小,要麼在技術上更具挑戰性,或者兩者兼具。在這些地方生產原油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時把石油從這些更偏遠的地方運出來成本也會更昂貴。

魯賓指出,油價將隨著世界經濟的複蘇再次飆升。從長遠來看,不但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的油耗會飆升,中東產油大國的經濟發展也將使它們自身的石油消費水平接近西方。2008年在周期頂部油價曾上探每桶近150美元,下一個周期油價可能達到200美元,再下一個周期可能還要高。2009年3月,油價約為每桶40美元,到11月已經到70美元,在此期間經濟隻是出現了一些複蘇的跡象而已。

五、高碳排放導致地球“高燒”

人類無節製地開采地球資源,高碳排放造成了可怕的溫室效應。

由於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兩極冰川、雪山和太平洋海島危在旦夕……目前世界有十大瀕危景點催生“末日旅遊”。近期,英國報紙評出世界十大瀕危景點,它們分別是南極洲、坦桑尼亞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馬紮羅山、北極冰帽、馬爾代夫、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美國阿拉斯加、澳洲大堡礁、奧地利的基茨比厄爾、加拉帕戈斯群島及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不少旅行社紛紛建議出境遊客趁機造訪這些景點,趕在珍貴的自然景觀消失之前看上最後一眼。於是,一種新的旅遊項目——“末日景點旅遊”開始悄然興起。人們在休閑旅遊的同時,也承受著地球生態“末日”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