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普查隊伍開往第一線。幾年裏,找到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1958年6月,喜訊傳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接著,地質部把隊伍轉移到渤海灣和黃河下遊的衝積平原。以後,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繼建成。地質部又轉移到其他平原、盆地和淺海海域繼續作戰。1964年12月,周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我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從此,中國石油工業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
困難時期頂著氣包過日子
由於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新中國建立初期石油供應十分困難,一些大中型城市公共汽車用的汽油供應不足,不得已改燒煤氣。許多公共汽車頂著一隻橡膠做的煤氣包。運輸卡車更是奇特,用鋼板焊一座一人高的鍋爐,用木柴不完全燃燒生成的一氧化碳來開動。盡管這些汽車形狀怪異,不斷發出“嘭嘭”的噪音,但是總算在短期內解決了運輸問題。
中國摘掉貧油帽子
1955年,中央政府及國家領導人聽取了科學家李四光等專家的意見,決定立足國內勘探開發中國自己的石油。這次具有戰略意義的科學決策,使中國的石油工業走上蓬勃發展的道路,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
這次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來源於國家領導人對科學知識和科學家的尊重,來源於虛心向科學家李四光等人請教,在掌握石油勘探開發的基本知識後,用科學發展觀高瞻遠矚地做出正確的決定,給後人樹立了榜樣。
那時候,全國各地各行各業掀起支援石油行業的熱潮。中國石油工人在鐵人王進喜的帶領下,徒步進入鬆遼平原的大草原中,在沒有大型吊裝設備的條件下,硬是用肩扛人抬的辦法,把幾十噸重的設備抬上鑽井平台。1960年4月14日,新中國在後來被命名為“大慶油田”的地方打下了第一口鑽井。在第一口井噴出原油那一天,舉國歡騰,中國終於甩掉了貧油的帽子。
接著,在華北、遼東、湖北相繼開發的大油田為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
四、化石能源、碳基能源山窮水盡了嗎
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動了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但目前在化石能源需求高速增長和存量極其有限的雙重製約下,化石能源日趨稀缺。
1.化石能源的儲量極其有限
化石能源的形成過程漫長、條件複雜,且存量有限。無論是煤、石油還是天然氣,都是遠古生物體經漫長演變而生成的礦物。這種漫長是以億年來計算的。這三類化石能源的形成過程極其緩慢,不可再生性不言而喻。即使現在沉積的生物體在億年以後也會生成化石能源,但對於人類來說顯然已毫無意義。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世界能源統計2009》顯示,2008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為1708億噸。按2008年度產量計算,可供開采42年,以同樣方式計算,天然氣和煤炭的剩餘儲量分別可開采60.4年和122年。
2.化石能源的消費量持續增長
過去30年間,世界能源消費大約以年均3%的速度增長,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約為0.660。據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國際能源展望2004》預測,全球能源消費總量將從2001年的102.4億噸油當量增加到2025年162億噸油當量,世界能源消費在2001—2025年將增加54%,全球能源消費峰值將出現在2020—2030年。作為全球能源市場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已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5%左右,世界能源消費將越來越向中國和亞太地區聚集。據預測,目前中國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采比分別為約80、15和近50,大致為全球平均水平的50%、40%和70%左右,均高於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速度。
3.化石能源生產難度不斷加大
化石能源的生產條件是千差萬別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係統對化石能源的需求與生態係統對化石能源的供給之間出現了日益增大的供求矛盾,致使很多化石能源的價值正由該部門中等條件下生產該種能源商品的價值來決定,逐步變為由劣等條件下生產該資源的個別價值來決定的趨勢。這是由於隨著200多年來工業革命的不斷發展,人類已優先開采了優等條件和中等條件的自然資源區域,隨著優等條件下的自然資源儲量的大大減少,迫使當代人和後人正向著中等以下條件的自然資源區域去開發,使中等條件以下開采的自然資源商品的量越來越占據商品量的大多數。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將於2010—2035年耗掉80%;而天然氣和煤,從現在算起,天然氣隻能再用40~80年,煤可再用200~300年。並且,由於人類目前的認識和技術水平的局限性等原因,人類對地殼的鑽探深度隻有1萬米左右,還不到地球半徑的千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