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誰弄髒了地球的外衣(3)(1 / 3)

南極的臭氧洞是季節性的,每年春天出現,洞的臭氧含量迅速減少40%~50%,直到來年夏天才重新閉合。這個“洞”每年都在改變位置,麵積不斷擴大。1987年,聯邦德國的科學家發現在北極上空也有類似的臭氧洞。1988年,南極臭氧洞大到了嚇人的程度,並向有人居住的南美大陸南端逼近,麵積有北美洲那麼遼闊,深度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兩極臭氧洞的發現震動了全世界,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不久人們就得知,不僅南北極,全球各處都出現了臭氧層被破壞的臭氧洞現象。

南極臭氧洞的出現及其不斷擴大和“加深”,已引起學者們的廣泛注意,同時也使一些科學家產生憂慮。科學家們說,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製止情況的進一步惡化,南極臭氧恐怕就再也封閉不起來了。

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破壞臭氧層的“元凶”是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裏的氯氟烴。

氯氟烴是由人工製造出來的一類含碳、氟、氯等元素的有機化合物,品種很多,在製冷劑、噴霧劑、發泡劑、清洗劑等方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冰箱、空調機、汽車到硬質薄膜、軟墊家具.從計算機到滅火器,從工業生產到家庭生活,許多場合都要用到它。現在,全世界的年產量已超過百萬噸。

在使用氯氟烴過程中,免不了會將它排放到大氣中。由於它的化學性質穩定,可以在大氣中長期存在,並能夠通過對流層進人大氣平流層。進人平流層的分子,在強烈紫外線的照射下,會裂解生成遊離的氯原子。氯原子非常活潑,在它的參與下,一個臭氧分子和一個氧原子可以變成兩個氧分子,而氯原子卻依然如故,隻是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而一個氯原子就能破壞掉大約10萬個臭氧分子。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臭氧層中的臭氧總共不過減少了百分之幾,這算得了什麼呢?

可別小看這百分之幾。臭氧層本來就很薄,濃度也不高,一旦遭到了破壞,或者在“保護傘”上開了個“天窗”,或者使“天然屏障”變得更加稀薄,結果就會有更多的有害紫外線到達地麵,給我們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帶來嚴重威脅。

過量而長久的紫外線照射會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農作物受到傷害,有的質量會變壞,有的產量會下降。科學家們說,由於臭氧的減少和溫室效應的增強,世界上將有1/4的植物物種滅絕,1%的農作物得不到收成。

微小的微生物和水生生物對紫外線輻射最敏感,紫外線會對20米深水體範圍內的浮遊生物、魚蝦幼體、貝類等造成危害。而大量浮遊生物的死亡,又會使海洋裏那些靠吃浮遊生物過活的鯨、海獅、魚蝦以及其他海洋生物難以為生,這就破壞了海洋水域的生態平衡。

人們尤其關心紫外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過量的太陽紫外線照到人體上,首先會損傷人的皮膚,使人麵容憔悴,出現曬斑,加速衰老,並損害人的呼吸係統。

紫外線會抑製人體免疫功能,造成免疫係統失調,降低抗病能力,使艾滋病、皰疹、麻風病等傳染病得以加速傳播。最大的危險是皮膚癌和白內障的增多。

1991年底,由於南極臭氧洞的出現,智利最南部的城市發現許多羊有短暫失去視覺的現象。學校老師也報告說,當地小學生也出現皮膚過敏和不尋常的陽光燒傷的現象。

目前全世界每年死於皮膚癌的患者大約有10萬人,患白內障的人更多。科學家說,臭氧層的臭氧含量每減少1%,太陽紫外線的輻射量就會增加2%,皮膚癌的發病率將增加5%~7%,白內障患者將增加0.2%~0.6%。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警告:如果臭氧層繼續按照目前的速度減少變薄,下世紀初臭氧再減少10%,那麼全世界每年患白內障的人有可能達到160萬~175萬。

當臭氧減少到隻剩下1/5時,我們的地球就“死到臨頭”了。我們不相信人類會讓這一天真的到來。

不管怎樣,人類到了應該充分認識自己的某些活動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時候了。南極臭氧洞的出現,再一次告誡人們,地球大氣係統是相當複雜的,對它的任何不良作用的長期積累,都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人類要在地球上正常生活,必須愛惜和保護賴以生存的大氣層,這是避免任何因大氣變化導致悲劇的最好辦法。

垃圾煙霧中的“瘟神”——苯並芘、二惡英

非法書刊、錄音、音像製品,燒!進口舊衣服,冒牌煙,燒!摻假木耳、變質茶葉、糕點,燒!電視、廣播、報刊上的這類報道接連不斷。在坐滿群眾的體育場內焚燒大量收繳來的海洛因和鴉片,似乎隻有這樣才能徹底銷毀,才能大造聲勢。

但是,環境保護專家們已經再三指出,這種露天焚燒的方法嚴重汙染了環境。物品經過露天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的氣體,造成大氣汙染。比如進口舊衣服之中的腈綸織物,燃燒以後生成丙烯腈等氣體,可以經消化道、皮膚及呼吸道侵入人體,數分鍾至半小時即可導致中毒,使人呼吸困難、抽搐、昏迷。由於露天焚燒溫度較低,物品燃燒不完全,含有碳和氫的有機物在不完全燃燒時會形成多環芳烴,其中苯並(a)芘等多種物質已經被證實是很強的致癌物。它彌漫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中,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再加上露天焚燒產生的氣體就在地麵排放,燒剩下的灰燼隨風飛揚,對環境的危害就更加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