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誰弄髒了地球的外衣(2)(1 / 3)

翻開人類的文明史,我們不難發現,300多年前,以廣泛使用蒸汽機和紡織機為標誌的一場工業革命在全世界興起。許多國家隨著工業革命而迅速崛起,它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推動了曆史的發展.然而不幸的是.那些被我們視為繁榮象征的林立的煙囪.卻在破壞我們的環境。藍天不再潔淨,空氣不再新鮮,人類的生存環境正在惡化。甚至連蒼天也發怒了,它流下了辛酸的“眼淚”,這眼淚就是酸雨。

1971年9月23日晚,十幾個行人匆匆趕路,經過東京代代木車站附近時,天正下著蒙蒙細雨。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雨似乎跟平常的雨不同,飄進眼睛會感到刺痛,落到手臂上覺得好像被小蟲“蜇”了一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科學家忙碌起來了,他們又是采樣化驗,又是分析研究,終於發現,原來是這種雨水裏含有某些刺激性物質,表現出明顯的酸性,於是人們就把這種雨起名為“酸雨”。

其實,酸雨並不是日本的特產,也不是到20世紀70年代才有。早在19世紀中葉,英國一位化學家就發現,曼徹斯特地區下的雨有時呈酸性,而且這種酸性同大氣中越來越多的汙染物有關。問題提出來了,但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1926年,挪威淡水漁業觀察者報道,新孵化的鮭魚出現突然死亡的現象,與地麵上的酸性有聯係。進入20世紀50年代,瑞典氣象學家又發現,北歐地區下的雨經常是酸性的。美國的東北部工業區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區也出現了天降酸雨的現象。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的會議上,瑞典代表第一個把酸雨作為一個國際性的環境問題提了出來。

但是,20年過去了,酸雨汙染卻日益嚴重,範圍不斷擴大,從北歐擴展到中歐、東歐,從北美擴展到南美,從亞洲擴展到非洲,不僅工業發達國家有酸雨問題,發展中國家也有。現在世界上很多地區降水的含酸量,要比100多年前未受汙染的雨水含酸量高出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倍。曾測得加拿大南部降落的酸雨比西紅柿汁還酸,美國弗吉尼亞州惠林地區酸雨的酸度甚至遠遠超過了醋酸。

天上落下來的雨雪本來應該是中性的,平常的雨水,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溶解於潔淨的雨水以後,一部分形成碳酸的緣故,呈微酸性,PH值在5.6以上。但這樣的雨水酸性很小,不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危害。PH值小於5.6的雨水,我們才稱之為酸雨。那麼酸雨中的“酸”是從哪來的呢?酸雨是怎樣形成的呢?

酸雨是大氣汙染的產物。它的形成過程比較複雜,各地區酸雨的組成和成因不盡相同。一般來說,燃燒煤炭、石油生成的二氧化硫酸性氣體,或汽車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煙氣在酸雨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它們進入大氣後,在陽光、水汽、飄塵的作用下,發生一係列的化學反應,生成硫酸、硝酸或硫酸鹽、硝酸鹽的微滴,飄浮在空中,然後遇到降雨降雪,隨著雨雪一起落下。這些酸都是強酸,試想,一旦混進雨雪裏,雨雪還能不酸嗎?

哪裏有酸雨,哪裏就會發生災難。

酸雨進入人體會使人漸漸衰弱,嚴重的會導致死亡。據報道,僅在1980年一年內,美國和加拿大就有5萬餘人成了酸雨的獵物。

酸雨落進湖裏,時間一久,湖水就會變酸,而且越來越酸。開始是某些浮遊生物、軟體動物消失不見,無脊椎動物大大減少,魚類的卵不能孵化。然後是絕大多數的魚類也都消失,微生物的活動受到影響,水質嚴重惡化。最後生機盎然的湖泊變成死水——潭。那些酸度很高的湖泊,看上去水體很潔淨,簡直像水晶一般透明,但實際上已經是個“死湖”,是個沒有生命的“水中墳墓”。

酸雨會降低土壤肥效,破壞土壤結構,妨礙土壤中水分和空氣的調節,甚至損害植物組織,影響光合作用,使大多數農作物減產。

酸雨降落到“林海”裏,樹葉直接受害,嫩綠的葉子變得枯黃凋零;林地養分喪失,有害有毒元素趁機作惡,林木生長變慢直到幹枯死去。德國人把酸雨稱做“綠色的鼠疫”,因為在德國,至少有一半的森林受酸雨之害。德國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的國家為“黑森林王國”,可是由於酸雨肆虐,現在黑森林已變成了黃森林,墨綠的樹葉泛黃脫落,好多樹冠完全脫光,隻剩下光禿禿的枝丫。

酸雨落到建築物上,會把建築材料腐蝕得千瘡百孔,汙跡斑斑,嚴重破壞曆史文物和古跡。已有2∞0多年曆史的雅典古城堡是希臘民族的象征和驕傲,它幾乎全部用潔白的大理石建成。在長年累月的侵蝕下,酸雨已使精美的浮雕、神像變得“麵容憔悴”“汙頭垢麵”,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酸性的雨水也使意大利成尼斯的古建築和部分藝術珍品嚴重受損;使印度著名的泰姬陵出現剝落現象;德國每年因各地紀念碑受腐蝕就要損失數百萬馬克;號稱世界最大露天博物館的智利複活節島上的石雕人像,正麵臨著解體和倒塌的威脅;而美國每年花在修理受損古跡方麵的費用超過了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