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觸目驚心的大氣汙染事件(2)(2 / 2)

僅1997年,巴黎、聖地亞哥、墨西哥城等,因為汽車尾氣的汙染而導致患呼吸係統疾病的人數急劇上升,甚至采取行政措施限製汽車行駛的例子屢見於報端。

在我國,大城市光化學煙霧汙染也有日趨嚴重之勢。上海市在1997年就十分明確地指出:距離交通幹線50米以內的區域,屬於光化學煙霧汙染嚴重的區域;50米一100米的範圍則是光化學煙霧中度汙染的區域。並告誡人們,在交通運輸的高峰時段,休閑、購物等活動最好適當考慮避開這些區域。

1998年9月下旬的北京,差一點出現與1952年倫敦一樣的煙霧事!件。初秋的北京,本應該有那麼幾天的天空應該出現北京人少見的湛藍。可1998年秋天,留給人們的記憶裏的隻有藍色的碎片,天空不僅沒有一絲藍意,相反越發變得霧蒙蒙。市民們強烈的感到嗓子眼兒嗆得難受,當來到戶外眼睛就被熏得發紅、刺得生疼。據1998年9月30日北京市車公莊環境監測點的監測數據表明,該區氮氧化物的最高小時濃度達到2300微克/立方米,這相當於美國拉響空氣二級警報的數值,此時大多數人或輕或重都會感到眼、咽、鼻、喉的不適。在北京,這樣的事情絕非偶然,自1998年2月28日北京市公布空氣質量周報以來的42周裏,空氣質量在4級以上的周數占33%,也就是說一年裏北京人至少有4個月生活在空氣質量為4級的環境中。北京市自1998年開始公布空氣質量指標以來的幾個月內,車公莊等地汙染程度經常在4級以上,主要汙染物則是氮氧化物,即光化學煙霧。

酸霧肆虐——日本的“四日市哮喘病”

20世紀60年代中期,生活在日本四日市的人們,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咳嗽、痰多,好像感冒初期的症狀。然後,突然發生哮喘症,並且次數逐漸增多。奇怪的是許多患者來這一地區前,完全沒有哮喘病,而到此地後突然咳嗽、呼吸困難,吃藥打針均無效果,不得已隻得住院治療。但當患者離開這一地區,症狀幾乎全部減輕,再次回來時,又會疾病纏身。有一位50多歲的漁民,1962年突然咳嗽不止,呼吸困難,治了兩年,不見好轉。1964年住院治療,服用抗菌素、支氣管擴張劑,症狀減輕,待出院回到家中時當夜又舊病複發。這一現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四日市位於日本東部海岸的伊勢灣,曾因每隔4天有一次集市而得名。四日市有近海臨河交通之便,是京濱工業區的大門,日本壟斷資本看中了它是發展石油的好地方,1955年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海軍燃料廠的舊址建起第一座煉油廠,接著建成3個大型石油聯合企業和100多個中小型化工廠,產量占全日本的四分之一,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興起的石油化工城市,在石油化學工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石油工業的發展為這個城市的經濟注入了活力,伴隨著工廠排汙,使這個隻有幾十萬人口的工業城市,成為終年黃煙彌漫、空氣汙濁、臭水橫流、噪聲震耳的嚴重公害城市,四日市也由此出現了許多奇怪的現象。早晨當人們從沉睡中醒來,莫名其妙地就會劇烈地咳嗽、喘鳴,並有呼吸困難等異常症狀出現,許多人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疑難病,整日寢食不安。但奇怪的是當患者因出外學習、觀光旅遊、出差等活動離開這個城市後,以上的症狀就會緩解甚至消失了。但再次回來後,咳嗽、喘等症狀又出現了,醫生們一時無法解釋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