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是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美國第三大城市。20世紀初期,它經曆了大地震的洗禮。隨後,又得益於優良的地中海氣候和極其便利的海運條件而重新崛起。1911年,在洛杉磯市中心區的西北,創立了電影製片業的中心——好萊塢,依托於城市的日益繁華,再加上一大批富有創意、善於開拓進取的人們的銳意經營,不久,好萊塢就奠定了其獨步世界電影業的霸主地位。市區東南的迪斯尼樂園也隨之成了馳名世界的娛樂中心。20世紀的30、40年代,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煙彌漫於亞洲、歐洲和非洲的上空之時,洛杉磯卻受益於飛機、汽車製造業和石油加工業的發展,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級的繁華大都會。
然而,正是汽車與石油製品——汽油的結合,現代大都市的“幽靈”出現了——淡藍色的光化學煙霧。
20世紀40年代,洛杉磯的居民為飛機、汽車製造業、石油開采和冶煉、影視業、娛樂業所帶來的喧鬧感到興奮和驕傲的同時,發現這座日益現代化的城市上空,每到夏秋季節經常出現一種淺藍色的刺激性煙霧,有時持續幾天不散,使大氣可見度大大降低。城市流行著一種怪病:許多人眼睛輕度紅腫,嗓子疼痛幹咳,甚至有人皮膚出現程度不等的潮紅、丘斑疹等,人們常會產生呼吸困難和疲乏的感覺。時間長了,人們甚至發現這座城市中的不少植物,也多少有些“萎靡不振”,原本陽光明媚、風景優美的洛杉磯從此失去了它優美而舒適的環境。
就在1952年的8月底到9月初,洛杉磯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光化學煙霧事件。在這次大霧中,有近400位年逾65歲的老人因當時病因不明的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該市的人們“紅眼相對”,商店、街道、辦公室等處咳嗽聲不絕於耳,許多人頭痛難忍。
前車之轍理應成為後車之鑒,但是在汽車工業迅速發展的利益驅動下,各國政府對汽車尾氣給城市所造成的危害重視不夠。50年代以來,光化學煙霧汙染事件在美國其他城市和世界各地相繼出現。
日本東京市1970年7月18日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受害人數竟達6000餘人。
希臘首都雅典也時常受著煙雲摧殘,每年大約有40天的時間被致命的光化學煙霧所籠罩。70年代以來該市汽車尾氣排放量大大增加,80年代光化學汙染問題不斷加重,90年代後情況進一步惡化。汽車尾氣排出的汙染物將雅典的古跡溶蝕的斑斑駁駁。1988年夏,煙霧加熱浪奪走了800人的生命。
墨西哥城是地球上汙染最嚴重的城市,其大氣汙染的嚴重狀況令人震驚。該市居民飽受極差的空氣質量之苦,呼吸道疾病成了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空氣中過多的化學物質使人們日夜都感到眼睛和喉嚨疼痛,市中心不得不設立街頭氧氣室以供行人吸用。
智利首都聖地亞哥擁有汽車60萬輛,該市的汙染很嚴重。冬季,每立方米空氣中塵埃達到500毫克,形成汙染層。
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是非洲汙染極為嚴重城市的一個典型,全國60%的汽車集中在首都,政府在汙染麵前無能為力。
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由於汽車排出的廢氣和煤炭工業釋放出來的亞硫酸氣體汙染極其嚴重,已成為一個呼吸困難的城市,冬季尤為明顯。
1990年,羅馬尼亞的距布加勒斯特東北320公裏的小科普沙市被評為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城市。到過那裏的人說:“一切景物都是黑的,到處都是灰、汙染和煙。人們洗完臉後不到5分鍾,皮膚馬上就會粘滿油汙。吃飯必須很快,否則食物也會變髒。”
同樣,汽車陳舊和缺少保養是造成伊朗首都德黑蘭市汙染嚴重的主要原因。盡管伊朗上空沒有籠罩著汙染雲,但是該市的每個居民每天要吸入0.5毫克的鉛。可見,汽車帶來的大氣汙染幾乎困擾著世界所有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