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空氣被各種有害物質汙染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大氣汙染是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長而產生的。近百年來,西歐、美國和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大氣汙染事件日趨增多,20世紀50~60年代成為公害的泛濫時期,例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等,不僅嚴重地危害居民健康,甚至導致數百、數千人死亡。
煙霧殺手初試鋒芒——馬斯河穀的悲劇
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穀地的居民發現,在這個穀地中,病蟲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許多器物和建築“無緣無故”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蝕。到了12月初,已經有大批家畜死亡,幾千人同時罹患原因不明的呼吸道疾病,大批老年人及心肺病患者死亡。一種莫名的恐怖籠罩著原本繁華喧囂的河穀地區。這就是新聞界為之轟動、歐洲為之震驚的馬斯河穀事件。
馬斯河是比利時一條著名的河流,經馬斯河水衝刷的河穀,好似一條長龍靜靜地躺著,90米高的山丘,像保護神一樣聳立在兩岸。煉焦爐、高爐、鋅冶煉廠、硫酸廠、玻璃廠、火力發電廠、化肥廠等許多重型工廠,像棋盤一樣分布在長24千米的河穀地帶。這裏是比利時著名的工業區,工業的發展為比利時的經濟帶來了騰飛,居民們也為日益充實的生活和豐富的物品而感到滿足。工人們就是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緊張地工作著,好似周圍的環境和人們的生活一切都很和諧。直到有一天神秘莫測的疾病使許多家畜突然病倒和死亡,許多人出現了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成人和孩子出現了一些突然的死亡現象;醫生們也愈來愈為他們的病人中出現的新病例感到困惑莫解,人們感到一場災難將降臨到這裏,他們驚惶失措、迷惑和不安。
原來在這條長24千米、深100米的河穀中,從1930年12月1日的星期一到周末,發生了氣溫逆轉,由上述工廠向大氣中排出的汙染物,在封閉的逆溫層下,濃度急劇增加,在出現這種異常氣候的第三天,幾千人患了呼吸器官的疾病,一周內有60人死亡,特別是曾患有心肺病的老年人的死亡率最大,發病者從小孩到老人,不同年齡的男人和女人都有流淚、喉痛、聲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悶、惡心、嘔吐等症狀,同時伴有大批家畜死亡。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多人患呼吸器官疾病並發生死亡現象呢?通過解剖死者屍體發現,刺激性化學物質損害呼吸道內壁是致死的原因。
專家們在事件發生後進行了調查,認為硫的氧化物是主要致害物質。費克特博士在1931年對這一事件所寫的報告中推測,當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為25毫克/立方米~100毫克/立方米左右。另外,空氣中的氧化氮和金屬氧化物的微粒,也加速了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的轉化,加劇了其對人體的刺激作用;而且具有生理惰性的煙霧又把刺激性氣體帶進肺部深處,加劇了致病作用,以致造成了這次災難。但非常遺憾的是在此期間人們對於大氣汙染未做任何測定。
從科學家眼前溜走的凶手——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
“我要讓天空充滿美國工業的煙塵,永恒的希望將永遠寄托在煙塵構成的雲靄上麵,這就是我所向往的。”這段話出自羅伯特·英格索爾在紐約庫珀學院的講話。據報道,這段講話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歡呼聲。而今天以新世紀的觀點看,更可能引起譏笑的“噓”聲。的確,在當時,看著從工廠高大林立的煙囪中各色煙龍翻卷升騰,人們曾驕傲地談論著他們的“彩色煙霧”,並以此作為工業繁榮和生活富有的象征。然而,當人們陶醉於它的輝煌時,卻很少有人想到,這彩色的煙龍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巨大的。
1948年10月26日,一場災難悄然降臨到位於深約130米河穀中的工業重鎮多諾拉。清晨,從沉睡中醒來的人們驚奇地發現,賓夕法尼亞多諾拉海拉穀鎮的上空,大霧彌漫,天氣微寒、陰沉,呈現死一般的寂靜。空氣中充滿濃烈的二氧化硫臭味,使人惡心,令人窒息。在煙霧彌漫的5天內,僅有14萬人的小鎮,竟有43%的人患病,17人死亡。紐約雜誌的記者勃萊頓·羅柴1953年發表的《十一個蒼白的人》一書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景象:“10月26日星期二的早晨,多諾拉大霧彌漫,天氣微寒、陰沉,死一般的寂靜。這種大霧持續了1天,次日仍然是濃霧狀態。在星期四,寧靜的煙霧越來越濃,幾乎凝結成一塊。這一天下午,因視程大為減小,除煙囪外,工廠都消失在煙霧中。由於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使空氣惡化,口中變味。那天,每個外出的人都明顯地聞到了氣味,但都沒有介意。這是由於煤的燃燒以及礦石的熔融等放出的二氧化硫臭氣在多諾拉已是司空見慣,隻是這時不同於平時,身體上有不適感。”可見,在多諾拉事件大爆發之前,這裏的人們已經忍受了很長時間的煙霧困擾,不知有多少人被這可怕的煙霧慢慢地謀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