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除煙氣》這本書在17世紀就指出了煙氣造成的危害,並說明了對其控製的必要性。然而從那時起,已經過去了3個世紀,人們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反而事態的發展比上述的描述更加惡化、也更加可怕。從19世紀開始,以著名的霧都倫敦為代表的英國各城市中的煤煙汙染越來越嚴重,並釀成了駭人聽聞的煙霧公害。1873年,在“殺人煙霧”煤煙的毒害下,倫敦患支氣管炎而死亡的人數較以前多了260人。而在1880年和1892年,煤煙的毒害又奪去了1000多人的生命。一位作者對發生在倫敦的一次嚴重汙染情況作了如下描述:“是日,倫敦籠罩於煙霧之中達數小時,商店和辦公室必須點燈,無照明的街道如同黑暗一般,行人為了找路和避免事故必須小心。陽光淺照的天空呈現古銅色。”據稱,當時在64千米之外有人看到了這片烏黑的雲霧。要不是我們的大氣非常容易流動的話,這個猶如有成千上萬個噴口的火山的地方,在冬季簡直是無法居住了。深受煤煙之苦的倫敦,在頻繁的煙霧事件中許多人被吞噬了生命。特別是1952年發生的倫敦煙霧事件,是持續時間最長、最典型、危害最嚴重的,成為舉世矚目、震驚世界的大事件。
1952年12月5日清晨,地處泰晤士河開闊河穀中的倫敦,當人們將要開始新的一天生活時,隻見倫敦上空大霧彌漫,街頭散步的人們,感到鼻子、咽喉、眼睛很不舒服,並聞到了一種嗆人的硫磺和煤煙氣味,使人惡心,令人反胃,人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1952年12月5日到8日,整個英國大霧彌漫,倫敦上空受冷高壓影響,呈無風狀態。當時的逆溫層在60米~150米的低空,住戶和工廠燃燒所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難以擴散,被逆溫層封蓋在下麵,厚度達40米,使人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一群準備在倫敦交易會上展出的獲獎生,其表現為呼吸困難,舌頭外伸,有一頭當場死亡,另有12頭奄奄一息,160頭牛需要治療。據測定,當時大氣中煙塵濃度達4.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為3.8毫克/立方米,比規定的環境標準濃度(二氧化硫的環境標準日平均濃度為0.6×10(上標為—6))高出數十倍。致使市民因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心髒衰竭而死亡的人數急劇上升,在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增加約4000人,在煙霧事件發生後的兩個月中還陸續有8000人死亡。人們把造成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當人們還沒有完全從這次煙霧的陰影中擺脫出來,又陷入了1956年、1957年和1962年的煙霧之中,許多人的身體受到直接傷害和無情摧殘。在這種嚴重煙霧又伴隨大霧發生時,因呼吸器官疾病導致死亡者增多的例子在蘇格蘭的格拉斯格、愛爾蘭的都柏林和美國的匹斯堡均有記載。
此次煙霧事件給人們的教訓是深刻的,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科學家們才弄清楚事故發生的原因。除氣象及地理因素外,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霧、煤塵是煙霧事件的主凶。
在煤塵顆粒表麵,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隨即與水蒸氣結合成硫酸進而形成硫酸鹽。同時也可溶解在微小水滴中再氧化成硫酸。這是由在相對濕度比較高,氣溫比較低,而且又有煤煙顆粒物存在所發生的催化反應形成的。因此,倫敦煙霧實質上是硫酸煙霧。這種煙霧除對眼、鼻和呼吸道有強烈的刺激外,飄塵和酸煙霧被人吸入後,能沉積於肺部,一些可溶性物質還能進入血液及肺組織,造成呼吸困難,危及心髒,使人發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死亡。
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霧、煤塵相互疊加,濃稠粘膩,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豆湯”。這種“豆湯”能使能見度降低,視程縮短,易造成交通事故。倫敦煙霧期間,一位有40年開車經驗的司機迷了路,在煙霧中停了4個小時猶豫不前,在煙消霧散之後,他大驚失色,原來在離他停車70米遠的地方就是懸崖。有兩個船夫在返回泰晤士河船塢的途中遇煙霧迷路,一個水上警察見義勇為,前去領路,結果船沒走多遠,3人全部落入水中。有一群賽跑的狗,在離開賽狗場跑道幾分鍾後又跑了回來,弄得無數狂熱的觀眾瞠目結舌、啼笑皆非。原來由於視線模糊,狗也不敢貿然賽跑。
與石油相伴的都市幽靈——洛杉磯光化學煙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