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土地資源的保護(2)(1 / 3)

我國耕地保護區的建設,首先要從耕地減少趨勢最為嚴重的地區做起。受區位條件、土地級差收益和城市經濟輻射擴散作用的影響,大城市邊緣地區、鐵路和公路等交通線路沿線地帶耕地變為非農用地的需要最為迫切,需要加以保護。其次,對我國農業商品基地的耕地保護應加以重視。我國地域廣大,交通運輸不太發達,農產品市場尚待完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區域供需平衡很重要。我國已建立起來的各種農業商品基地,是滿足各地農產品供給的重要保障,耕地的減少會使這種保障作用受到威脅。商品基地地區一般說來要麼經濟條件較好,要麼土地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經濟競爭力量較小,很容易為其他土地用途所取代,耕地保護如不通過強製的保護區建設措施,要使耕地不減少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三,耕地保護區的建設,是社會、生態與經濟效益的統一。耕地保護區建設也要重視經濟效益,隻有對耕地保護區的土地進行全麵開發和整治,使其成為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農田。優化土地利用,使其按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路子發展,才可以抵禦其他土地用途的經濟競爭壓力,使其保護價值得以體現。最後,耕地保護區的建設,要重視土地利用的長遠規劃,加強耕地保護的法製建設,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我國農業長期以來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向工業傾斜,為工業積累資本,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工業原始積累的過程已基本完成,工農業產值比例已轉變為7:3,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結構中最強大的產業部門。應徹底改變工業傾斜發展的戰略,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以工補農,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國家對耕地保護區地區應采取適當傾斜政策,保護與調動農民種田務農的積極性。通過增加投入、勞動力轉移等一係列措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逐步消滅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

農田保護除建耕地保護區外,合理開發宜農土地,搞好農田基本建設,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用地養地相結合等措施也應占有重要的地位。

防治土壤汙染

汙水灌溉,大氣塵埃與酸雨、施用化肥與劇毒化學農藥等是造成土壤汙染的汙染源,隻是汙染的程度和速率不同罷了。

土壤汙染的直接危害是使土壤中的可溶性元素失去平衡,土壤肥力結構惡化,生物群落發生變化,危害作物生長,甚至完全喪失生產力。防止土壤汙染,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第一,嚴格控製汙灌。除了嚴格控製工廠的排汙標準外,同時要加強汙水管理,向農民進行宣傳教育,自覺地不使用汙水進行農田灌溉。

第二,要防止農田大氣汙染。工廠廢氣汙染後的大氣,其中一些汙染物以“塵埃”的形式進入土壤後,導致土壤性能的破壞,也可通過植物吸收,直接毒害植物。防止農田大氣汙染的關鍵是治理汙染物來源,改善除塵消煙設備、燃料構成、生產工藝,嚴格執行廢氣排放標準,減少進入大氣的廢氣排放量。

第三,固體廢物的汙染與防治。固體汙染物主要是工業的廢渣與廢料,以及生活垃圾等。這種汙染物可區分為有毒和無毒的兩種。此類汙染,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矛盾還不突出,在許多人的頭腦中尚缺乏此類汙染造成對土地危害的概念。在大中城市則已初步體會到大量垃圾堆放造成的危害了。即使像我們這樣的國家,每年工業廢渣占地已達2600多公頃。煤礦區大量堆積如山的煤矸石就是例證。在發達國家中除工業的廢渣廢料外,生活廢物和汙染也很嚴重。如大量廢車和廢輪胎的堆放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防治固體汙染物造成的對土地的破壞,重要的在於探索廢物的處理途徑,尤其是開發廢物的利用。如用粉煤灰造水泥和磚就既消除了廢物的占地,也減少了燒磚對土地的破壞,真是一舉兩得。最近報道,美國近期開發的利用廢舊輪胎造堤防和道路建設,都能較好地解決固體汙染對土地的破壞與占用。

土壤質量保護

適宜的土地利用強度

從土地上獲取第一性產品的產量,受多種因素的製約。按一般規律,能夠充分而協調地滿足生物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從土地上獲取的產量也就會相應地增加。反之,隻放任生物從土壤獲取有限的營養物質,而不進行人為的補充,將使土壤養分失去平衡,不僅不能達到提高收獲量的目的,還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養分衰竭,結構惡化,土壤品質降低。

在牧業生產中,草場的超載是土地超負荷利用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草場資源利用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導致草場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