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彭蠡:鄱陽湖的古稱。
〔二〕海螻:海螺。
〔三〕硨磲: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軟體動物,殼大而厚。
六月初八日辰刻,正、副使恭奉諭祭文,及祭銀焚帛,安放龍彩亭內。出天使館東行,過久米村、泊村至安裏橋(即真玉橋)。世孫跪接如儀〔一〕,即導引入廟。禮畢,引觀先王廟。正廟七楹,正中向外,通為一龕,安奉諸王神位。左昭自舜馬至尚穆,共十六位;右穆自義本至尚敬,共十五位。
是日,球人觀者彌山匝地〔二〕,男子跪於道左,女子聚立遠觀。亦有施帷掛竹簾者,土人雲係貴官眷屬。女皆黥首、指節為飾〔三〕,甚者全黑,少者間作梅花斑。國俗不穿耳,不施脂粉,無珠翠首飾。
〔一〕如儀:按照儀式。
〔二〕彌山匝地:漫山遍野,形容人很多。
〔三〕黥首:在額頭上刺字或花紋。指節:手指關節。
人家門戶,多樹“石敢當”碣〔一〕,牆頭多植吉姑羅或楺樹,剪剔極齊整。國人呼中國為唐山,呼華人為唐人。球地皆土沙,雨過即可行,無泥濘。
奧山有卻金亭,前明冊使陳給事侃歸時卻金〔二〕,故國人造亭以表之。
〔一〕石敢當:當舊時習俗,人們在門口立石碑或石雕武士像,刻“石敢當”三字,用以辟邪。
〔二〕陳給事侃:陳侃,浙江鄞縣人。曾任吏科左給事中。嘉靖十三年(1534)出使琉球,著有《使琉球錄》。
辨嶽,在王宮東南二裏許。過圓覺寺,從山脊行,水分左右,堪輿家謂之過峽〔一〕,中山來脈也。山大小五峰,最高者謂之辨嶽。灌木密覆,前有石柱二,中置柵二,外板閣二。少左,有小石塔,左右列石案五。折而東,數十級至頂,有石壚二〔二〕:西祭山,東祭海。嶽之神,曰祝,祝謂是天孫氏第二女雲〔三〕。國王受封,必齋戒親祭,正、五、九月,祭山海及護國神,皆在辨嶽也。
〔一〕堪輿家:看風水的人。過峽:風水學術語。指兩山相夾、從中間穿過的地形。
〔二〕石壚:石頭所做的祭台。
〔三〕天孫氏:琉球神話中天地創造神阿摩美久神的後代,是琉球國的開國始主。
波上、雪崎及龜山,餘已遊遍,而要以鶴頭為最勝。隨正副使往遊,陟其巔,避日而坐。草色粘天,鬆陰匝地。東望辨嶽,秀出天半,王宮曆曆如畫。其南,則近水如湖,遠山如岸,豐見城巍然突出,山南王之舊跡猶有存者。西望馬齒、姑米,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封舟之來路也。北俯那霸、久米,人煙輻輳〔一〕。舉凡山川靈異,草木陰翳,魚鳥沉浮,雲煙變滅,莫不爭奇獻巧,畢集目前。乃知前日之遊,殊為鹵莽。梁大夫小具盤樽,席地而飲,餘亦趣仆以酒肴至。未申之交,涼風乍生,微雨將灑,乃移樽登舟。時海潮正漲,沙岸彌漫,遂由奧山南麓折而東北。山石嵌空欲落,海燕如鷗,漁舟似織。俄而返照入山,冰輪山水〔二〕,文鰩無數〔三〕,飛射潮頭。與介山舉觴弄月,擊楫而歌。樽不空,客皆醉。越渡裏村,漏已三下。卻金亭前,列炬如晝,迎者倦矣。乃相與步月而歸,為中山第一遊焉。
〔一〕輻輳:密集,聚集。
〔二〕冰輪:明月。
〔三〕文鰩: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
泉崎橋橋下,為漫湖滸。每當晴夜,雙門拱月,萬象澄清〔一〕,如玻璃世界,為中山八景之一。旺泉味甘,亦為中山八景之一。王城有亭,依城望遠,因小憩亭中,品瑞泉,縱觀中山八景。八景者:泉崎夜月、臨海潮聲、久米村竹籬、龍洞鬆濤、筍崖夕照、長虹秋霽、城嶽靈泉、中島蕉園也。亭下多棕櫚、紫竹〔二〕,竹叢生,高三尺餘,葉如棕,狹而長,即所謂觀音竹也。亭南有蚶殼,長八尺許,貯水以供盥,知大蚶不易得也。
〔一〕澄清:清澈,明潔。
〔二〕紫竹:一種散生竹,新竹為綠色,當年秋冬逐漸出現黑色斑點,後全稈變為紫黑色。
國人浣漱不用湯,家豎石樁,置石盂或蚶殼其上,貯水,旁置一柄筒。曉起,以筒盛水,澆而盥漱之。客至亦然。地多草,細軟如毯,有事則取新沙覆之。國人取玳瑁之甲〔一〕,以為長簪,傳至中國,率由閩粵商販。球人不知貴,以為賤品。昆山之旁,以玉抵鵲,地使然也。
〔一〕玳瑁:一種海洋食肉性海龜,殼可入藥,亦可做裝飾品。
豐見山頂,有山南王第故城。徐葆光詩有“頹垣宮闕無全瓦,荒草牛羊似破村”之句。王之子孫,今為那姓,猶聚居於此。
辻山〔一〕,國人讀為“失山”。琉球字皆對音,十、失無別,疑迭之誤也。副使輯《球雅》,謂一字作二三字讀,二三字作一字讀者,皆義而非音,即所謂寄語,國人盡知之。音則合百餘字,或十餘字為一音,與中國音迥異。國中惟讀書通文理者,乃知對音,庶民皆不知也。
久米官之子弟,能言,教以漢語;能書,教以漢文。十歲稱“若秀才”,王給米一石。十五薙發〔二〕,先謁孔聖,次謁國王。王籍其名,謂之“秀才”,給米三石。長則選為通事,為國中文物聲名最,即明三十六姓後裔也。那霸人以商為業,多富室。明洪武初,賜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往來朝貢。國中久米村,梁、蔡、毛、鄭、陳、曾、阮、金等姓,乃三十六姓之裔,至今國人重之。
〔一〕辻山:琉球島中部的一座山峰。
〔二〕薙發:剃發。薙,同“剃”。
與寄公談玄理,頗有入悟處,遂與唱和成詩。法司蔡溫、紫金大夫程順則、蔡文溥,三人集詩,有作者氣。順則別著《航海指南》,言渡海事甚悉。蔡溫尤肆力於古文,有《蓑翁語錄》、《至言》等目,語根經學,有道學氣。出入二氏之學,蓋學朱子而未純者〔一〕。
琉球山多瘠磽〔二〕,獨宜薯。父老相傳,受封之歲,必有豐年。今歲五月稍旱,幸自後雨不愆期〔三〕,卒獲大豐,薯可四收。海邦臣民,倍覺歡欣。僉曰:“非受封歲,無此豐年也。”
〔一〕朱子:對朱熹的尊稱。
〔二〕瘠磽:土地貧瘠磽薄,不肥沃。
〔三〕愆期:失期,誤期。
六月初旬,稻已盡收。球陽地氣溫暖,稻常早熟,種以十一月,收以五六月。薯則四時皆種,三熟為豐,四熟則為大豐。稻田少,薯田多,國人以薯為命,米則王官始得食。亦有麥豆,所產不多。五月二十日,國中祭稻神。此祭未行,稻雖登場,不敢入家也。
七月初旬,始見燕,不巢人屋。中國燕以八月歸,此燕疑未入中國者。其來以七月,巢必有地。別有所謂海燕,較紫燕稍大〔一〕,而白其羽,有全白似鷗者。多巢島中,間有至中國,人皆以為瑞。應潮雞,雄純黑,雌純白,皆短足長尾,馴不避人。香厓購一小犬,而毛豹斑,性靈警,與飯不食,與薯乃食,知人皆食薯矣。鼠、雀最多,而鼠尤虐。亦有貓,不知捕鼠,邦人以為玩。乃知物性亦隨地而變。鷹、雁、鵝、鴨特少。
〔一〕紫燕:又稱“越燕”。體小多聲,頷下為紫色,主要分布在我國江南地區。
枕有方如圭者,有圓如輪而連以細軸者,有如文具藏數層者,製特精,皆以木為之。率寬三寸,高五寸。漆其外,或黑或朱。立而枕之,反側則仆。按《禮記·少儀》注:“穎,警枕也。謂之穎者,穎然警悟也。”又司馬文正公〔一〕,以圓木為警枕,少睡則轉而覺,乃起讀書。此殆警枕之遺。
〔一〕司馬文正公:司馬光,因諡號文正,故稱。
衣製皆寬博交衽〔一〕,袖廣二尺,口皆不緝〔二〕,特短袂,以便作事。襟率無鈕帶,總名衾。男束大帶,長丈六尺、寬四寸以為度。腰圍四五轉,而收其垂於兩脅間。煙包、紙袋、小刀、梳、蓖之屬,皆懷之,故胸前襟帶褶起凸然〔三〕。其脅下不縫者,惟幼童及僧衣為然。僧別有短衣如背心,謂之斷俗,此其概也。
〔一〕寬博:衣服寬大。衽:衣襟。
〔二〕緝:衣服下麵縫的邊。
〔三〕褶:束緊。
帽以薄木片為骨,疊帕而蒙之,前七層,後十一層。花錦帽,遠望如屋漏痕者,品最貴,惟攝政王叔國相得冠之。次品花紫帽,法司冠之。其次則純紫。大略紫為貴,黃次之,紅又次之,青綠斯下。各色又以綾為貴,絹為次。國王未受封時,戴烏紗帽。雙翅〔一〕,側衝上向,盤金,朱纓垂頷,下束五色絛。至是冠皮弁〔二〕,狀如中國梨園演王者便帽〔三〕,前直列花瓣七,衣蟒腰玉。
〔一〕翅:帽子邊上翹出像翅的部分。
〔二〕皮弁:古時用鹿皮製成的帽子。
〔三〕梨園:戲班。
肩輿如中國餅轎,中置大椅,上施大蓋,無帷幔,轅粗而長,無絆〔一〕,無橫木,以八人左右肩之而行。
〔一〕絆:轎子所用的一種繩子。
杜氏《通典》載琉球國俗〔一〕,謂婦人產必食子衣〔二〕,以火自炙,令汗出。餘舉以問楊文鳳:“然乎?”對曰:“火炙誠有之,食衣則否。”即今中山已無火炙俗,惟北山猶未盡改。
嫁娶之禮,固陋已甚。世家亦有以酒肴珠貝為聘者。婚時即用本國轎,結彩鼓樂而迎。不計妝奩,父母送至夫家即返。不宴客,至親具酒賀,不過數人。《隋書》雲琉球風俗:“男女相悅,便相匹偶。”蓋其舊俗也。詢之鄭得功,鄭得功曰:“三十六姓初來時,俗尚未改。後漸知婚禮,此俗遂革。今國中有夫之婦,犯奸即殺。”餘始悟琉球所以號守禮之國者,亦由三十六姓教化之力也。
〔一〕杜氏:即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萬年人。唐代曆史學家。其《通典》是我國第一部專門記載典章製度的史書。
〔二〕子衣:胎衣。
小民有喪,則鄰裏聚送,觀者護喪,掩畢即歸。宦家則同官相知者,亦來送柩。出即歸,大都不宴客。題主官率皆用僧,男書“圓寂大禪定”〔一〕,女書“禪定尼”,無考妣稱〔二〕。近日宦家亦有書官爵者。棺製三尺,屈身而殮之。近宦家亦有長五六尺者,民則仍舊。
〔一〕圓寂:佛教語。意思是諸德圓滿、諸惡寂滅,後稱僧尼之死為圓寂。禪定:佛教修行方法。即通過靜坐斂心,達到身心安穩、觀照明淨的境界。
〔二〕考妣:父母。
此邦之人,肘比華人稍短,《朝野僉載》亦謂人形短小似昆侖〔一〕。餘所見士大夫短小者固多,亦有修髯豐頤者、頎而長者、胖而腹腰十圍者,前言似未足信。人體多狐臭,古所謂慍羝也〔二〕。
〔一〕《朝野僉載》:唐代筆記小說,作者張。
〔二〕慍羝:狐臭。
世祿之家皆賜姓〔一〕。士庶率以田地為姓,更無名,其後裔則雲某氏之子孫幾男。所謂田、米,私姓也。
國中兵刑惟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重罪徒,輕罪罰日中曬之。計罪而定其日,國中數年無斬犯。間有犯斬罪者,又率引刀自剖腹死。
七月十五夜,開窗,見人家門外,皆列火炬二。詢之土人,雲:國俗於十五日盆祭,預期迎神,祭後乃去之。盆祭者,中國所謂盂蘭會也〔二〕。連日見市上小兒,各手一紙幡,對立招展,作迎神狀。知國俗盆祭祀先,亦大祭矣。
〔一〕世祿:世代享有爵祿。
〔二〕盂蘭會:佛教超度亡靈的法會,也是古時祭祀祖先的日子,時間在農曆七月初七。
龜山南岸有窯,國人取車螯大蚶之殼以煆〔一〕,塈灰壁不及石灰〔二〕,而粘過者。再東北有池,為國人煮鹽處。
七月二十五日,正、副使行冊封禮,途中觀者益眾。上萬鬆嶺,迤邐而東。衢道修廣,有坊,榜曰:“中山道。”又進一坊,榜曰:“守禮之邦。”世孫戴皮弁,服蟒衣,腰玉帶,垂裳結佩,率百官跪迎道左。更進為歡會門,踞山巔,疊礁石為城,削磨如壁,有鳥道,無雉堞〔三〕,高五尺以上,遠望如聚髑髏。始悟《隋書》所謂王居多聚髑髏於其下者,乃遠望誤於形似,實未至城下也。城外石崖,左鐫“龍岡”字,右鐫“虎崒”字。王宮西向,以中國在海西,表忠順麵向之意。後東向為繼世門,左南向為水門,右北向為久慶門。再進,層崖有門西北向,曰瑞泉。左右甬道,有左掖、右掖二門。更進有漏西向,榜曰:“刻漏。”上設銅壺漏水。更進有門西北向,為奉神門,即王府門也。殿廷方廣十數畝,分砌二道,由甬道進至闕廷〔四〕,為王聽政之所。壁懸伏羲畫卦象,龍馬負圖立其前,絹色蒼古,微有剝蝕,殆非近代物。北宮殿屋固樸,屋舉手可接,以處山岡,且阻海颶。麵對為南宮。此日正、副使宴於北宮。大禮既成,通國歡忭〔五〕。聞國王經行處,悉有彩飾。泉崎道旁,列盆花異卉,繞以朱欄,中刻木作麒麟形,題曰:“非龍非彪,非熊非羆,王者之瑞獸。”天妃宮前,植大鬆六,疊假山四,作白鶴二,生子母鹿三。池上結棚,覆以鬆枝,鬆子垂如葡萄。池中刻木鯉大小五,令浮水麵。環池以竹,欄旁有坊,曰“偕樂坊”。柱懸一板,題曰:“鹿濯濯,鳥翯翯,牣魚躍。”歸而述諸副使,副使曰:“此皆《誌略》所載,事隔數十年,一字不易,可謂印板文字矣。”從客皆笑。
〔一〕車螯:又稱“車熬”,一種生長在海洋裏的蛤。
〔二〕塈:塗抹。
〔三〕雉堞:城牆。
〔四〕闕廷:朝廷。
〔五〕歡忭:喜悅,歡喜。
宜野灣縣有龜壽者,事繼母以孝,國人莫不聞。母愛所生子,而短龜壽於其父伊佐前,且不食以激其怒。伊佐惑之,欲死龜壽,將令深夜汲北宮,要而殺之。仆匿龜壽於家,往諫伊佐,伊佐縛而放之。且謂事已露,不可殺,乃逐龜壽。龜壽既被放,欲自盡,又恐張母惡。值天雨雹,病不支,僵臥於路。巡官見之,近而撫其體猶溫,知未死,覆以己衣,漸蘇。徐詰其故,龜壽不欲揚父母之惡,飾詞告之。初,巡官聞孝子龜壽被放,意不平。至是見言語支吾,疑即龜壽。賜衣食,令去,密訪得其狀。乃傳集村人,係伊佐妻至,數其罪而監之。將告於王,龜壽願以身代。巡官不忍傷孝子心,召伊佐夫婦麵諭之。婦感悟,卒為母子如初。副使既為之記,餘複為詩以表章之。詩雲:“軒問俗到球陽〔一〕,潛德端須為闡揚。誠孝由來能感格,何殊閔損與王祥〔二〕。”以為事繼母而不能盡孝者勸。
〔一〕軒:古代使臣的代稱。
〔二〕閔損(前536—前487):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弟子之一。以孝行名世。王祥(185—269):字休征,西晉琅琊人。事母至孝,傳說他曾臥冰求鯉。
經迭山墟、方集,因步行集中。觀所市物,薯為多,亦有魚、鹽、酒、菜、陶、木器、蕉苧、土布,粗惡無足觀者。國無肆店,率業於其家。市貨以有易無,不用銀錢。
聞國中率用日本寬永錢〔一〕,比來亦不見。昨香厓攜示串錢,環如鵝眼,無輪廓,貫以繩,積長三寸許,連四貫而合之,封以紙,上有鈐記。此球人新製錢,每封當大錢十。蓋國中錢少,寬永錢銅質較美,恐或有人買去,故收藏之,特製此錢應用,市中無錢以此。
〔一〕寬永錢:日本鑄造的一種錢幣,清代中期曾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流通。
國中男逸女勞,無有肩擔背負者。趨集、織紉及采薪、運水,皆婦人主之,凡物皆戴之頂。
女衣既無鈕無帶,又不束腰,而國俗男女皆無袴〔一〕,勢須以手曳襟〔二〕。襟較男衣長,疊襟下為兩層,風不得開。因悟髻必偏墜者,以手既曳襟,須空其頂以戴物。童而習之,雖重百斤,登山涉澗,無傾側,是國中第一絕技也。其動作也,常卷兩袖至背,貫繩而束之。發垢輒洗,洗用泥。脫衣結於腰,赤身低頭,見人亦不避。抱兒惟一手,叉置腰間,即藉以曳襟。
〔一〕袴:同“褲”。
〔二〕曳:牽,拉。
東苑在崎山,出歡會門,折而北。逐瑞泉下流,至龍淵橋,彙而為池,廣可十丈,長可數十丈,捍以堤〔一〕,曰“龍潭”。水清魚可數,荷葉半倒。再折而東,有小村,篠屏修整〔二〕,鬆蓋陰翳,薄雲補林,微風嘯竹,園外已極幽趣。入門,板亭二,南向。更進而南,屋三楹,亭東有阜如覆盂〔三〕。折而南,有岩西向,上鐫梵字。下蹲石獅一,飾以五彩。再下,有小方池,鑿石為龍首,泉從口出。有金魚池,前竹萬竿,後鬆百挺。再東,為望仙閣。前有東苑閣,後為能仁堂。東北望海,西南望山。國中形勝,此為第一。
〔一〕捍:保衛,護衛。
〔二〕篠:細竹。
〔三〕阜:土山,山包。
南苑之勝,亦不減於東苑。苑中馬富盛,折而東,循行阡陌間,水田漠漠,番薯油油〔一〕,絕無秋景。薯有新種者,問知已三收矣。再入山,鬆陰夾道,茅屋參差,田家之景可畫。計十餘裏,始入苑村,名姑場川,即同樂苑也。苑踞山脊,軒五楹,夾室為複閣,頗曲折。軒前有池,新鑿,狹而東西長,疊礁為橋。橋南新阜累累,因阜以為亭,宜遠眺。亭東植奇花異卉。有花絕類蝴蝶,絳紅色,葉如嫩槐,曰“蝴蝶花”。有鬆葉如白毛,曰“白發鬆”。池東舊有亭圯〔二〕,以布代之。池西有閣,頗軒敞,四麵風來,宜納涼。有閣曰“迎暉”,有亭曰“一覽”,即正、副使所題也。軒北有鬆,有鳳蕉,有桃,有柳。黃昏舉煙火,略同中國。
〔一〕番薯:又稱“山芋”、“甘薯”,紅薯。
〔二〕圯:橋。
餘偕寄塵遊波上。板閣無他神,惟掛銅片幡,上鑿“奉寄禦幣”字,後署雲“元和二年壬戌”〔一〕。或疑為唐時物,非也。按,元和二年為丁亥,非壬戌也。日本馬場信武撰《八卦通變指南》,內列“三元指掌”,雲:“上元起永祿七年甲子〔二〕,止元和三年癸亥,如元起寬永元年甲子〔三〕,止元和三年癸亥;下元起貞亨元年甲子〔四〕。今元祿十六年癸未〔五〕。”國中既行寬永錢,證以元和日本僭號〔六〕,知琉球舊曾奉日本正朔〔七〕,今諱言之歟。
〔一〕元和二年:1616年。元和二年應當是丙辰,而非壬戌。元和三年為丁巳,而非癸亥。
〔二〕永祿七年:1564年。
〔三〕寬永元年:1624年。
〔四〕貞亨元年:1684年。
〔五〕元祿十六年:1703年。
〔六〕僭號:舊時超越本分的封號。
〔七〕正朔:曆法。
紙鳶製無精巧者,兒童多立屋上放之。按中國多放於清明前,義取張口仰視,宣導陽氣〔一〕,令兒少疾。今放於九月,以非九月紙鳶不能上,則風力與中國異。即此可驗球陽氣暖,故能十月種稻。
〔一〕宣導:疏通,引導。
國俗男欲為僧者,聽之。既受戒,有廩給。有犯戒者,飭令還俗〔一〕,放之別島。女子願為土妓者,亦聽。接交外客〔二〕,女之兄弟仍與外客敘親往來,然率皆貧民,故不以為恥。若已嫁夫而複敢犯奸者,許女之父兄自殺之,不以告王。即告王,王亦不赦。此國中良賤之大防,所以重廉恥也。
此邦有紅衣妓,與之言不解。按拍清歌,皆方言也。然風韻亦正有佳者,殆不減憨園。近忽因事他遷,以扇索詩,因題二詩以贈之。詩雲:“芳齡二八最風流,楚楚腰身剪剪眸。手抱琵琶渾不語,似曾相識在蘇州。”“新愁舊恨感千端,再見真如隔世難。可惜今宵好明月,與誰共卷繡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