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四年〔一〕,歲在己未,琉球國中山王尚穆薨〔二〕。世子尚哲先七年卒;世孫尚溫表請襲封。中朝懷柔遠藩〔三〕,錫以恩命,臨軒召對,特簡儒臣〔四〕。
〔一〕嘉慶四年:1799年。
〔二〕琉球國:建立在琉球群島上的一個國家,明清時期為中國的藩屬國。
〔三〕懷柔:以籠絡手段使歸附。
〔四〕特簡:派遣,選用。
於是,趙介山先生〔一〕,名文楷,太湖人,官翰林院修撰,充正使。李和叔先生〔二〕,名鼎元,綿州人,官內閣中書,副焉。介山馳書,約餘偕行。餘以高堂垂老,憚於遠遊,繼思遊幕二十年,遍窺兩戒〔三〕,然而尚囿方隅之見,未觀域外,更曆溟之勝〔四〕,庶廣異聞。稟商吾父,允以隨往。從客凡五人:王君文誥,秦君元鈞,繆君頌,楊君華才,其一即餘也。
〔一〕趙介山:趙文楷(1760—1808),字介山,號逸書。安徽太湖人。嘉慶元年(1796)狀元。著有《中山見聞錄》等。
〔二〕李和叔:李鼎元(1749—1812),字和叔,號墨莊。四川綿州人。著有《使琉球記》等。
〔三〕兩戒:舊以黃河、長江為南北兩界,這裏指地域廣闊。戒,同“界”。
〔四〕溟:水麵杳渺,一望無際的樣子。
五年五月朔日,隨節以行〔一〕,祥飆送風〔二〕,神魚扶舳,計六晝夜,徑達所屆。凡所目擊,鹹登掌錄。誌山水之麗崎,記物產之瑰怪,載官司之典章,嘉士女之風節。文不矜奇,事皆記實。自慚譾陋,甘貽測海之嗤〔三〕;要堪傳言,或勝鑿空之說雲爾。
〔一〕節:竹節。古代使臣所持的信物。
〔二〕祥飆:瑞風,和風。
〔三〕測海:沒有見識。
五月朔日,恰逢夏至,襆被登舟〔一〕。向來封中山王,去以夏至,乘西南風;歸以冬至,乘東北風,風有信也。舟二,正使與副使共乘其一。舟身長七丈,首尾虛艄三丈,深一丈三尺,寬二丈二尺,較曆來封舟〔二〕,幾小一半。前後各一桅,長六丈有奇,圍三尺。中艙前一桅,長十丈有奇,圍六尺,以番木為之。通計二十四艙,艙底貯石,載貨十一萬斤有奇。龍口置大炮一,左右各置大炮二,兵器貯艙內。大桅下橫大木為轆轤,移炮升篷皆仗之,輦以數十人。艙麵為戰台,尾樓為將台,立幟列藤牌,為使臣廳事。下即舵樓。舵前有小艙,實以沙布針盤。中艙梯而下,高可六尺,為使臣會食地〔三〕。前艙貯火藥、貯米,後以居兵。稍後為水艙,凡四井。二號船稱是。每船約二百六十餘人,船小人多,無立錐處。風信已屆〔四〕,如欲易舟,恐延時日也。
〔一〕襆被:打點、收拾行李。
〔二〕封舟:明清時期朝廷派使臣往琉球冊封琉球王、顯示國威所用的大船。
〔三〕會食:聚餐。
〔四〕風信:隨季節變化而產生的風。
初二日午刻,移泊鼇門〔一〕。申刻,慶雲見於西方〔二〕,五色輪囷〔三〕,適與樓船旗幟上下輝映,觀者莫不歎為奇瑞。或如玄圭〔四〕,或如白珂,或如靈芝,或如玉禾,或如絳綃,或如紫,或如文杏之葉,或如含桃之顆,或如秋原之草,或如春湘之波,向讀屠長卿賦〔五〕,今始知其形容之妙也。畫士施生為《航海行樂圖》甚工。餘見茲圖,遂乃擱筆。香厓雖善畫,亦不能辦此。
〔一〕鼇門:在今福建漳州。
〔二〕慶雲:五色雲,祥雲。
〔三〕輪囷:卷曲,盤曲。
〔四〕玄圭:一種黑色的玉。
〔五〕屠長卿:屠隆(1543—1605),字長卿,浙江鄞縣人。
初四日亥刻,起碇。乘潮至羅星塔〔一〕,海闊天空,一望無際。餘婦芸娘,昔遊太湖,謂得見天地之寬,不虛此生。使觀於海,其愉快又當何如?
〔一〕羅星塔:在福建福州馬尾港羅星山上。
初九日卯刻,見彭家山〔一〕,列三峰,東高而西下。申刻,見釣魚台〔二〕,三峰離立,如筆架,皆石骨。惟時水天一色,舟平而駛。有白鳥無數,繞船而送,不知所自來。入夜,星影橫斜,月光破碎,海麵盡作火焰,浮沉出沒,木華《海賦》所謂“陰火潛然”者也〔三〕。
〔一〕彭家山:在今福建柘榮。
〔二〕釣魚台:即釣魚島,在台灣基隆港東北約200公裏處。
〔三〕木華:西晉人。擅長辭賦,今存《海賦》。
初十日辰正,見赤尾嶼〔一〕。嶼方而赤,東西凸而中凹,凹中又有小峰二。船從山北過,有大魚二,夾舟行,不見首尾,脊黑而微綠,如十圍枯木,附於舟側。舟人以為風暴將起,魚先來護。午刻,大雷雨以震,風轉東北,舵無主。舟轉側甚危,幸而大魚附舟,尚未去。忽聞霹靂一聲,風雨頓止。申刻,風轉西南且大。合舟之人,舉手加額,鹹以為有神助。得二詩以誌之。詩雲:
平生浪跡遍齊州,又附星槎作遠遊〔二〕。
魚解扶危風轉順,海雲紅處是琉球。
白浪滔滔撼大荒,海天東望正茫茫。
此行足壯書生膽,手挾風雷意激昂。
自謂頗能寫出爾時光景。
〔一〕赤尾嶼:又稱“赤尾島”,是釣魚島群島最東端的一個島嶼。
〔二〕星槎:舟船。
十一日,午刻,見姑米山〔一〕。山共八嶺,嶺各一二峰,或斷或續。未刻,大風暴雨如注,然雨雖暴而風順。酉刻,舟已近山。琉球人以姑米多礁,黑夜不敢進,待明而行。亦不下碇,但將篷收回,順風而立,則舟蕩漾而不能進退。戌刻,舟中舉號火,姑米山有火應之。詢之為球人暗令:日則放炮,夜則舉火。《儀》注所謂得信者,此也。
〔一〕姑米山:即現在衝繩的久米島。
十二日辰刻,過馬齒山〔一〕。山如犬羊相錯,四峰離立,若馬行空。計又行七更,船再用甲寅針〔二〕,取那霸港〔三〕。回望見迎封船在後,共相慶幸。曆來針路所見,尚有小琉球、雞籠山、黃麻嶼,此行俱未見。聞知琉球夥長〔四〕,年已六十,往來海麵八次,每度細審,得其準的。以為不出辰卯二位,而乙卯位單,乙針尤多,故此次最為簡捷,而所見亦僅三山,即至姑米。針則開洋用單辰,行七更後,用乙辰,自後盡用乙。過姑米,乃用乙卯。惟記更以香,殊難憑準。念五虎門至官塘,裏有定數,因就時辰表按時計裏,每時約行百有十裏。自初八日未時開洋〔五〕,訖十二日辰時,計共五十八時。初十日,暴風停兩時。十一日夜,畏觸礁,停三時,實行五十三時,計程應得五千八百三十裏。計到那霸港,實洋麵六千裏有奇。
〔一〕馬齒山:琉球島西南慶良間諸島。
〔二〕甲寅針:指南針,羅盤。古時航海所用羅盤以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與十天幹中的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卦中的乾、坤、巽、艮共24個字,構成24個方位。用一個字表示方位稱作“單針”,如單“辰針”、單“卯針”等,用兩個字表示方位稱作“縫針”,如“辛酉針”、“甲寅針”等。
〔三〕那霸港:在今日本衝繩島。
〔四〕夥長:舊時航船上掌管羅盤者。
〔五〕開洋:出航,開航。
據琉球夥長雲,海上行舟,風小固不能駛,風過大,亦不能駛。風大則浪大,浪大力能壅船〔一〕,進尺仍退二寸。惟風七分,浪五分,最宜駕駛,此次是也。從來渡海,未有平穩而駛如此者。於時,球人駕獨木船數十,以纖挽舟而行,迎封三接如儀。辰刻,進那霸港。先是,二號船於初十日望不見,至是乃先至。迎封船亦隨後至,齊泊臨海寺前。夥長雲,從未有三舟齊到者。
午刻,登岸。傾國人士,聚觀於路,世孫率百官迎詔如儀。世孫年十七,白皙而豐頤,儀度雍容,善書,頗得鬆雪筆意〔二〕。
〔一〕壅:阻擋,堵塞。
〔二〕鬆雪:趙孟(1254—1322),號鬆雪道人。元代書法家。
按《中山世鑒》〔一〕,隋使羽騎尉朱寬至國,於萬濤間,見地形如虯龍浮水,始曰“流虯”。而《隋書》又作“流求”,《新唐書》作“流鬼”,《元史》又作“璃求”,明複作“琉球”。《世鑒》又載,元延祐元年〔二〕,國分為三大裏,凡十八國,或稱山南王,或稱山北王。餘於中山、南山,遊曆幾遍,大村不及二裏,而即謂之國,得勿誇大乎?
〔一〕《中山世鑒》:琉球國官修第一部正史。
〔二〕元延祐元年:1314年。
球人每言大風,必曰台颶。按韓昌黎詩〔一〕:“雷霆逼颶〔二〕。”是與颶同稱者為。《玉篇》:“,大風也,於筆切。”《唐書·百官誌》:“有海道,或係球人誤書。”《隋書》稱琉球有虎、狼、熊、羆,今實無之。又雲無牛羊驢馬。驢誠無,而六畜無不備。乃知書不可盡信也。
〔一〕韓昌黎:韓愈,因其祖籍昌黎,故又稱“韓昌黎”。
〔二〕雷霆逼颶:語出韓愈詩《山南鄭相公、樊員外酬答為詩,其末鹹有見及語,樊封以示愈,依賦十四韻以獻》。
天使館西向,仿中華廨署〔一〕,有旗竿二,上懸冊封黃旗。有照牆,有東西轅門,左右有鼓亭,有班房。大門署曰“天使館”,門內廊房各四楹。儀門署曰“天澤門”,萬曆中使臣夏子陽題〔二〕,年久失去,前使徐葆光補出〔三〕。門內左右各十一間,中有甬道,道西榕樹一株,大可十圍,徐公手植。最西者為廚房,大堂五楹,署曰“敷命堂”,前使汪楫題〔四〕。稍北,葆光額曰“皇綸三錫”。堂後有穿堂,直達二堂。堂五楹,中為正副使會食之地,前使周公署曰“聲教東漸”。左右即寤室。堂後南北各一樓,南樓為正使所居,汪楫額曰“長風閣”。北樓為副使所居,前使林麟焻額曰“停雲樓”〔五〕。額北有詩牌,乃海山先生所題也〔六〕。周礪礁石為垣,望同百雉。垣上悉植火鳳,幹方,無花有刺,似霸王鞭,葉似慎火草,俗謂能避火,名吉姑羅。南院有水井。樓皆上覆瓦〔七〕,下砌方磚,院中平似沙,桌椅床帳悉仿中國式。寄塵得詩四首,有句雲:“相看樓閣雲中出,即是蓬萊島上居。”又有句雲:“一舟翦徑憑風信,五日飛帆駐月楂。”皆真情真境也。
〔一〕廨署:官署,舊時官員處理公務的地方。
〔二〕夏子陽(1552—1610):字君甫,江西玉山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兵部給事中。曾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出使琉球。
〔三〕徐葆光(1671—1723):字亮直,江蘇長洲人。曾任翰林院編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出使琉球,著有《中山傳信錄》。
〔四〕汪楫(1626—1689):字次舟,號悔齋,安徽休寧人。曆任翰林院檢討、福建布政使。曾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出使琉球。
〔五〕林麟焻:生卒年不詳。字石來,福建莆田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曾於康熙二十年(1681)出使琉球。
〔六〕海山先生:周煌(1714—1785),字景垣,重慶涪陵人。曆任翰林院編修、工部、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曾於乾隆二十年(1755)出使琉球,並輯有《琉球國誌略》。
〔七〕瓦:一種小型的瓦。
孔子廟在久米村。堂三楹,中為神座,如王者垂旒搢圭〔一〕,而署其主曰:“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左右兩龕。龕二人立侍,各手一經,標曰“易”、“書”、“詩”、“春秋”,即所謂四配也。堂外為台,台東西拾級以登,柵如欞星門,中仿戟門,半樹塞以止行者。其外臨水為屏牆。堂之東,為明倫堂,堂北祀啟聖。久米士之秀者,皆肄業其中。擇文理精通者為之師,歲有廩給〔二〕,丁祭一如中國儀〔三〕。敬題一詩雲:“洋溢聲名四海馳,島邦也解拜先師。廟堂肅穆垂旒貴,聖教如今洽九夷。”用伸仰止之忱。
〔一〕旒:舊時帝王帽子前後懸垂的玉串。搢圭:佩帶玉器。
〔二〕廩給:舊時官府給生員的膳食補助。
〔三〕丁祭:舊時祭祀孔子的儀式。
國中諸寺,以圓覺為大。渡觀蓮塘橋,亭供辨才天女〔一〕,雲即鬥姥〔二〕。將入門,有池曰“圓鑒”,荇藻交橫〔三〕,芰荷半倒〔四〕。門高敞,有樓翼然。左右金剛四,規格略仿中國。佛殿七楹。更進,大殿亦七楹,名龍淵殿。中為佛堂,左右奉木主,亦祀先王神位,兼祀祧主〔五〕。左序為方丈,右序為客座,皆設席。周緣以布,下襯極平而淨,名曰“踏腳綿”。方丈前,為蓬萊庭。左為香積廚,側有井,名“不冷泉”。客座右為古鬆嶺,異石錯舛,列於鬆間。左廂為僧寮,右廂為獅子窟。僧寮南有樂樓。樓南為園,繞花木。此圓覺寺之勝概也。
〔一〕辨才天女:佛教中的女神,神通廣大,精通音樂。
〔二〕鬥姥:又名“鬥母”,道教信奉的女神,長有三目、四頭、八臂。
〔三〕荇藻:水生植物。
〔四〕芰荷:菱葉、荷葉。
〔五〕祧主:祖廟中的神主。
又有護國寺,為國王禱雨之所。龕內有神,黑而裸,手劍立,狀甚猙獰。有鍾,為前明景泰七年鑄〔一〕。寺後多鳳尾蕉〔二〕,一名鐵樹。又有天王寺,有鍾,亦為景泰七年鑄。又有定海寺,有鍾,為前明天順三年鑄〔三〕。至於龍渡寺、善興寺、和光寺,荒廢無可述者。
〔一〕景泰七年:1456年。
〔二〕鳳尾蕉:又名“鐵樹”、“蘇鐵”、“避火蕉”。一種常綠針葉樹。主要生長在我國南部、印度尼西亞、印度等亞洲南部地區。
〔三〕天順三年:1459年。
此邦海味,頗多特產,為中國之所罕見。一石〔一〕,似墨魚而大,腹圓如蜘蛛,雙須八手,攢生兩肩,有刺,類海參,無足無鱗介,如鮑魚。登萊有所謂八帶魚者〔二〕,以形考之,殆是石,或即烏鰂之別種歟〔三〕?
〔一〕石:章魚。
〔二〕八帶魚:章魚的俗稱。
〔三〕烏鰂:烏賊。
一海蛇,長三尺,僵直如朽索,色黑,狀猙獰。土人雲:能殺蟲,療痼〔一〕,已癘〔二〕;殆永州異蛇類。土俗甚重之,以為貴品。
一海膽,如蛹,剝皮去肉,搗成泥,盛以小瓶,可供饌。
一寄生螺,大小不一,長圓各異,皆負殼而行。螺中有蟹,兩螯八跪,跪四大四小,以大跪行;螯一大一小,小者常隱,大者以取食。觸之則大跪盡縮,以一大螯拒戶。蟹也而有螺性,《海賦》所雲“璅蛣腹蟹”〔三〕,豈其類歟?《太平廣記》謂“蟹入螺中”,似先有蟹。然取置碗中,以觀其求脫之勢,力猛殼脫,頃刻死,則又與殼相依為命。造物不測,難以臆度也。
〔一〕痼:頑固難治的疾病。
〔二〕癘:惡瘡。
〔三〕璅蛣:亦作“瑣蛣”,又名“海鏡”,一種寄居蟹。
一沙蟹,闊而薄,兩螯大於身。甲小而缺其前,縮兩螯以補之,若無縫。八跪特短,臍無甲,尖團莫辨。見人則凹雙睛,噀水高寸許〔一〕,似善怒。養以沙水,經十餘日,不食亦不死。
一蚶,徑二尺以上,圍五尺許,古人所謂“屋瓦子”,以殼形凹凸,像屋瓦也。
一海馬肉,薄片回屈如刨花,色如片茯苓〔二〕。品之最貴者,不易得,得則先以獻王。其狀魚身馬首,無毛而有足,皮如江豚。此皆海味之特產也。
〔一〕噀:噴。
〔二〕茯苓:一種寄生在鬆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可入藥。
此邦果實,亦有與中國不同者。蕉實狀如手指,色黃,味甘,瓣如柚,亦名甘露。初熟色青,以糖覆之則黃。其花紅,一穗數尺。瓤須五六出,歲實為常,實如其須之數。中國亦有蕉,不聞歲結實,亦無有抽其絲作布者,或其性殊歟?
布之原料,與製布之法,亦有與中國異者。一曰蕉布,米色,寬一尺,乃芭蕉漚抽其絲織成〔一〕,輕密如羅〔二〕。
一曰苧布,白而細,寬尺二寸,可敵棉布。
一曰絲布,白而棉軟,苧經而絲緯,品之最尚者。《漢書》所謂蕉、筒、荃、葛,即此類也。
一曰麻布,米色而粗,品最下矣。國人善印花,花樣不一,皆剪紙為範。加範於布,塗灰焉。灰幹去範,乃著色。幹而浣之,灰去而花出,愈浣而愈鮮,衣敝而色不退。此必別有製法,秘不語人。故東洋花布,特重於閩也。
〔一〕漚:在水中長時間浸泡。
〔二〕羅:輕軟而有稀孔的絲織品。
此邦草木,多與中國異稱,惜未攜《群芳譜》來,一一辨證之耳。“羅漢鬆”謂之木〔一〕,“冬青”謂之福木,“萬壽菊”謂之禪菊,“鐵樹”謂之鳳尾蕉,以葉對出形似也,亦謂之海棕櫚,以葉蓋頭形似也。有攜至中華以為盆玩者,則謂之萬年棕雲。鳳梨〔二〕,開花者謂之男木,白瓣若蓮,頗香烈,不實;無花者謂之女木,而實大,如瓜可食。或雲,即波羅蜜別種,球人又謂之“阿旦呢”。月橘〔三〕,謂之十裏香,葉如棗,小白花,甚芳烈,實如天竹子〔四〕,稍大。聞二月中,紅累累滿樹,若火齊然。惜餘未及見也。
〔一〕木:一種常綠喬木,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及日本等地。
〔二〕鳳梨: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實又稱“菠蘿”、“菠蘿蜜”。
〔三〕月橘:一種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主要分布在我國南部。因花香濃鬱,故有“十裏香”之稱。
〔四〕天竹:一種常綠灌木。根、莖及果實均可入藥。
球陽地氣多暖〔一〕,時屆深秋,花草不殺,蚊雷不收,荻花盛開〔二〕。野牡丹,二三月花,至八月複複,花累累如鈴鐸,素瓣,紫暈,檀心,圓而大,頗芳烈。佛桑四季皆花〔三〕,有白色,有深紅、粉紅二色。因得一詩,詩雲:
偶隨使節泛仙槎,日日春遊玩物華。
天氣常如二三月,山林不斷四時花。
亦真情真景也。
〔一〕球陽:琉球。
〔二〕荻: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多長在水邊,葉似蘆葦,秋天開花,花為紫色。
〔三〕佛桑:即扶桑。灌木,多生長於我國南方,四季皆開花,為觀賞植物。
球人嗜蘭,謂之孔子花。陳宅尤多異產。有風蘭,葉較蘭稍長,篾竹為盆〔一〕,掛風前,即蕃衍。有名護蘭,葉類桂而厚,稍長如指,花一箭八九出,以四月開,香勝於蘭。出名護嶽岩石間〔二〕,不假水土,或寄樹椏,或裹以棕而懸之,無不茂。有粟蘭,一名芷蘭,葉如鳳尾花,作珍珠狀。有棒蘭,綠色,莖如珊瑚,無葉,花出椏間,如蘭而小,亦寄樹活。又有西表鬆蘭、竹蘭之目,或致自外島,或取之岩間,香皆不減蘭也。因得一詩,詩雲:“移根絕島最堪誇,道是森森闕裏花。不比尋常凡草木,春風一到即繁華。”題詩既畢,並為寫生,愧無黃筌之妙筆耳〔三〕。
〔一〕篾:把竹子劈成長條。
〔二〕名護嶽:衝繩島北部的一座山峰。
〔三〕黃筌(約903—965):字要叔,成都人。五代時西蜀宮廷畫家,擅畫花鳥。
沿海多浮石,嵌空玲瓏,水擊之,聲作鍾磬,此與中國彭蠡之口石鍾山相似〔一〕。
閑居無可消遣,與施生弈,用琉球棋子。白者磨螺之封口石為之。內地小螺拒戶有圓殼,海螻大者〔二〕,其拒戶之殼,厚五六分,徑二寸許,圓白如硨磲〔三〕,土人名曰“封口石”。黑者磨蒼石為之,子徑六分許,圍二寸許,中凸而四周削,無正背麵,不類雲南子式。棋盤以木為之,厚八寸,四足,足高四寸,麵刻棋路。其俗好弈,舉棋無不定之說,頗亦有國手。局終數空眼多少,不數實子,數正同。相傳國中供奉棋神,畫女相如仙子,不令人見,乃國中雅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