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遊幕三十年來,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與滇南耳〔一〕。惜乎輪蹄征逐〔二〕,處處隨人,山水怡情,雲煙過眼,不過領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尋幽也。餘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即論詩品畫,莫不存人珍我棄、人棄我取之意,故名勝所在,貴乎心得,有名勝而不覺其佳者,有非名勝而自以為妙者,聊以平生所曆者記之。

〔一〕蜀中、黔中、滇南:泛指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二〕輪蹄征逐:車馬往來。

餘年十五時,吾父稼夫公館於山陰趙明府幕中〔一〕。有趙省齋先生名傳者,杭之宿儒也,趙明府延教其子,吾父命餘亦拜投門下。暇日出遊,得至吼山〔二〕。離城約十餘裏,不通陸路。近山見一石洞,上有片石,橫裂欲墮,即從其下蕩舟入。豁然空其中,四麵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園”。臨流建石閣五椽,對麵石壁有“觀魚躍”三字,水深不測,相傳有巨鱗潛伏〔三〕,餘投餌試之,僅見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四〕。閣後有道通旱園,拳石亂矗,有橫闊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頂而上加大石者,鑿痕猶在,一無可取。遊覽既畢,宴於水閣,命從者放爆竹,轟然一響,萬山齊應,如聞霹靂聲。此幼時快遊之始。惜乎蘭亭、禹陵未能一到〔五〕,至今以為憾。

〔一〕山陰:今浙江紹興。明府:縣令。

〔二〕吼山:在今浙江紹興皋埠鎮境內。

〔三〕巨鱗:大魚。

〔四〕唼食:吞食。唼,咬,吃。

〔五〕蘭亭:在今浙江紹興西南蘭渚山。禹陵:即大禹陵,在今浙江紹興越城區禹陵鄉禹陵村。

至山陰之明年,先生以親老不遠遊,設帳於家,餘遂從至杭,西湖之勝因得暢遊。結構之妙,予以龍井為最〔一〕,小有天園次之〔二〕。石取天竺之飛來峰〔三〕,城隍山之瑞石古洞〔四〕。水取玉泉〔五〕,以水清多魚,有活潑趣也。大約至不堪者,葛嶺之瑪瑙寺〔六〕。其餘湖心亭、六一泉諸景〔七〕,各有妙處,不能盡述,然皆不脫脂粉氣,反不如小靜室之幽僻,雅近天然。

〔一〕龍井: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西南鳳篁嶺。以泉聞名,與玉泉、虎跑泉並稱杭州三大名泉。

〔二〕小有天園:在今浙江杭州南屏山,“小有天園”之名為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時所賜。

〔三〕天竺:即天竺山,在今浙江杭州西,有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合稱“天竺三寺”,皆杭州名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高168米,在今杭州靈隱寺前。

〔四〕城隍山:又名“吳山”,在今浙江杭州錢塘江北岸,西湖東南。瑞石古洞:又名“紫陽洞”、“雪風洞”,在今杭州紫陽山。

〔五〕玉泉:在今杭州西湖西杭州植物園內。

〔六〕葛嶺:在今杭州西湖北寶石山西,海拔166米。相傳東晉時道士葛洪曾在此修道,故名。瑪瑙寺:原名瑪瑙寶勝院,因位於孤山瑪瑙坡而得名,始建於五代,曆代屢有興廢,現存建築為清同治間重建。

〔七〕湖心亭:又名“振鷺亭”,在今杭州西湖中央。六一泉:在今浙江杭州孤山南,蘇軾命名,以紀念歐陽修,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

蘇小墓在西泠橋側〔一〕。土人指示,初僅半丘黃土而已,乾隆庚子〔二〕,聖駕南巡,曾一詢及。甲辰春〔三〕,複舉南巡盛典,則蘇小墓已石築其墳,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書曰:“錢塘蘇小小之墓。”從此吊古騷人不須徘徊探訪矣。餘思古來烈魄忠魂堙沒不傳者〔四〕,固不可勝數,即傳而不久者,亦不為少,小小一名妓耳,自南齊至今。盡人而知之,此殆靈氣所鍾,為湖山點綴耶?

〔一〕蘇小:即蘇小小,南齊時錢塘名妓。西泠橋:在今杭州西湖孤山西段。

〔二〕乾隆庚子:1780年。

〔三〕甲辰:1784年。

〔四〕堙沒:埋沒。

橋北數武〔一〕,有崇文書院〔二〕,餘曾與同學趙緝之投考其中。時值長夏,起極早,出錢塘門〔三〕,過昭慶寺〔四〕,上斷橋〔五〕,坐石欄上。旭日將升,朝霞映於柳外,盡態極妍。白蓮香裏,清風徐來,令人心骨皆清。步至書院,題猶未出也。

〔一〕武:古代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

〔二〕崇文書院:在今杭州棲霞嶺南,為明萬曆間徽商所建。

〔三〕錢塘門:杭州古城門之一,建於南宋。

〔四〕昭慶寺:在今杭州寶石山東,南臨西湖,建於五代時,今已廢。

〔五〕斷橋:在今杭州西湖白堤東端。

午後繳卷,偕緝之納涼於紫雲洞,大可容數十人,石竅上透日光〔一〕。有人設短幾矮凳,賣酒於此。解衣小酌,嚐鹿脯〔二〕,甚妙,佐以鮮菱、雪藕〔三〕,微酣出洞。緝之曰:“上有朝陽台,頗高曠,盍往一遊?”餘亦興發,奮勇登其巔,覺西湖如鏡,杭城如丸,錢塘江如帶,極目可數百裏,此生平第一大觀也。坐良久,陽烏將落,相攜下山,南屏晚鍾動矣〔四〕。

韜光、雲棲〔五〕,路遠未到,其紅門局之梅花〔六〕,姑姑廟之鐵樹,不過爾爾。紫陽洞予以為必可觀,而訪尋得之,洞口僅容—指,涓涓流水而已,相傳中有洞天〔七〕,恨不能抉門而入〔八〕。

〔一〕石竅:石洞。

〔二〕鹿脯:鹿肉幹。

〔三〕雪藕:嫩藕。

〔四〕南屏:即南屏山,在今杭州西湖南岸。

〔五〕韜光:在今杭州靈隱寺西北巢枸塢,有韜光寺等建築。雲棲:在今杭州五雲山以西,雲棲竹徑為杭州著名景點。

〔六〕紅門局:在今浙江杭州定安路附近。

〔七〕洞天:神仙居住的地方。

〔八〕抉門:開門。

清明日,先生春祭掃墓,挈餘同遊。墓在東嶽〔一〕,是鄉多竹,墳丁掘未出土之毛筍〔二〕,形如梨而尖,作羹供客。餘甘之,盡其兩碗。先生曰:“噫!是雖味美而克心血,宜多食肉以解之。”餘素不貪屠門之嚼〔三〕,至是飯量且因筍而減,歸途覺煩躁,唇舌幾裂。過石屋洞〔四〕,不甚可觀。水樂洞峭壁多藤蘿,入洞如鬥室,有泉流甚急,其聲琅琅。池廣僅三尺,深五寸許,不溢亦不竭。餘俯流就飲,煩躁頓解。洞外二小亭,坐其中可聽泉聲。衲子請觀萬年缸〔五〕。缸在香積廚〔六〕,形甚巨,以竹引泉灌其內,聽其滿溢,年久結苔厚尺許,冬日不冰,故不損也。

〔一〕東嶽:在今浙江杭州北高峰。

〔二〕墳丁:看墳的人。

〔三〕屠門之嚼:指吃肉。

〔四〕石屋洞:在今杭州南高峰煙霞嶺,與水樂洞、煙霞洞並稱“煙霞三洞”。

〔五〕衲子:僧人。僧服多用碎布連綴而成,故稱。萬年缸:水樂洞旁點石庵內的一個巨缸,嵌於石中,因日久天長,與石融為一體。

〔六〕香積廚:寺僧齋堂。

辛醜秋八月〔一〕,吾父病瘧返裏,寒索火,熱索冰。餘諫不聽,竟轉傷寒〔二〕,病勢日重。餘侍奉湯藥,晝夜不交睫者幾一月。吾婦芸娘亦大病,懨懨在床〔三〕。心境惡劣,莫可名狀。吾父呼餘囑之曰:“我病恐不起,汝守數本書,終非糊口計。我托汝於盟弟蔣思齋,仍繼吾業可耳。”越日,思齋來,即於榻前命拜為師。未幾,得名醫徐觀蓮先生診治,父病漸痊。芸亦得徐力起床。而餘則從此習幕矣〔四〕。此非快事,何記於此?曰:此拋書浪遊之始,故記之。

〔一〕辛醜:1781年。

〔二〕傷寒:因風寒侵入體內引發的一種疾病。

〔三〕懨懨: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

〔四〕習幕:做幕僚、師爺。

思齋先生名襄。是年冬,即相隨習幕於奉賢官舍〔一〕。有同習幕者,顧姓名金鑒,字鴻幹,號紫霞,亦蘇州人也。為人慷慨剛毅,直諒不阿〔二〕,長餘一歲,呼之為兄。鴻幹即毅然呼餘為弟,傾心相交〔三〕。此餘第一知己交也,惜以二十二歲卒。餘即落落寡交〔四〕,今年且四十有六矣,茫茫滄海,不知此生再遇知己如鴻幹者否?

〔一〕奉賢:在今上海奉賢區。

〔二〕直諒不阿:正直,坦誠。

〔三〕傾心:盡心,誠心。

〔四〕落落:孤獨、不合群的樣子。

憶與鴻幹訂交,襟懷高曠,時興山居之想。重九日,餘與鴻幹俱在蘇,有前輩王小俠與吾父稼夫公喚女伶演劇,宴客吾家。餘患其擾,先一日約鴻幹赴寒山登高〔一〕,借訪他日結廬之地〔二〕,芸為整理小酒榼〔三〕。

〔一〕寒山:即寒山寺,又名“楓橋寺”,在今蘇州城西閶門外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

〔二〕結廬:建房,蓋房。

〔三〕榼:古代盛酒的器皿。

越日,天將曉,鴻幹已登門相邀。遂攜榼出胥門〔一〕,入麵肆,各飽食。渡胥江,步至橫塘棗市橋〔二〕,雇一葉扁舟,到山,日猶未午。舟子頗循良,令其糴米煮飯〔三〕。餘兩人上岸,先至中峰寺〔四〕。寺在支硎古刹之南〔五〕,循道而上。寺藏深樹,山門寂靜,地僻僧閑,見餘兩人不衫不履,不甚接待,餘等誌不在此,未深入。歸舟,飯已熟。飯畢,舟子攜榼相隨,囑其子守船,由寒山至高義園之白雲精舍〔六〕。軒臨峭壁,下鑿小池,圍以石樹,一泓秋水,崖懸薜荔,牆積莓苔。坐軒下,惟聞落葉蕭蕭,悄無人跡。出門有一亭,囑舟子坐此相候。餘兩人從石罅中入〔七〕,名“一線天”,循級盤旋,直造其巔〔八〕,曰“上白雲”,有庵已坍頹,存一危樓,僅可遠眺。

〔一〕胥門:在今蘇州城西萬年橋南。

〔二〕橫塘:在今蘇州西南。棗市橋:跨胥江,已廢,今重建,更名為“蟠龍橋”。

〔三〕糴:買。

〔四〕中峰寺:在今蘇州高新區西部觀音山。

〔五〕支硎:又名“報恩山”、“南峰山”,在今蘇州西。

〔六〕高義園:在今蘇州天平山南麓,始建於唐代,為宋範仲淹祠堂。白雲精舍:即白雲古刹,在高義園西,始建於唐代。

〔七〕罅:裂縫,縫隙。

〔八〕造:直達。

小憩片刻,即相扶而下,舟子曰:“登高忘攜酒榼矣。”鴻幹曰:“我等之遊,欲覓偕隱地耳,非專為登高也。”舟子曰:“離此南行二三裏,有上沙村,多人家,有隙地〔一〕,我有表戚範姓居是村,盍往一遊?”餘喜曰:“此明末徐俟齋先生隱居處也〔二〕,有園聞極幽雅,從未一遊。”於是舟子導往。

村在兩山夾道中,園依山而無石,老樹多極紆回盤鬱之勢,亭榭窗欄,盡從樸素,竹籬茆舍〔三〕,不愧隱者之居。中有皂莢亭,樹大可兩抱。餘所曆園亭,此為第一。園左有山,俗呼雞籠山〔四〕,山峰直豎,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瓏。旁一青石如榻,鴻幹臥其上曰:“此處仰觀峰嶺,俯視園亭,既曠且幽,可以開樽矣。”因拉舟子同飲,或歌或嘯,大暢胸懷。土人知餘等覓地而來,誤以為堪輿〔五〕,以某處有好風水相告。鴻幹曰:“但期合意,不論風水。”(豈意竟成讖語〔六〕。)酒瓶既罄,各采野菊插滿兩鬢。

〔一〕隙地:空地。

〔二〕徐俟齋:徐枋(1622—1694),字昭法,號俟齋,吳縣人。工詩善畫。

〔三〕茆舍:茅草屋。

〔四〕雞籠山:在今蘇州天平山南。

〔五〕堪輿:看風水。

〔六〕讖語:預言,預兆。

歸舟,日已將沒。更許抵家,客猶未散。芸私告餘曰:“女伶中有蘭官者,端莊可取。”餘假傳母命呼之入內,握其腕而睨之,果豐頤白膩〔一〕。餘顧芸曰:“美則美矣,終嫌名不稱實。”芸曰:“肥者有福相。”餘曰:“馬嵬之禍,玉環之福安在〔二〕?”芸以他辭遣之出,謂餘曰:“今日君又大醉耶?”餘乃曆述所遊,芸亦神往者久之。

〔一〕豐頤:豐滿,富態。

〔二〕馬嵬之禍,玉環之福安在:玉環,即楊貴妃,深受唐玄宗寵愛。安史之亂間,在四川馬嵬被士兵縊死。

癸卯春〔一〕,餘從思齋先生就維揚之聘〔二〕,始見金、焦麵目〔三〕。金山宜遠觀,焦山宜近視,惜餘往來其間,未嚐登眺。渡江而北,漁洋所謂“綠楊城郭是揚州”一語已活現矣〔四〕。

〔一〕癸卯:1783年。

〔二〕維揚:今江蘇揚州。

〔三〕金:即金山,在今江蘇鎮江西北,長江南岸。焦:即焦山,在今江蘇鎮江東長江中,因東漢末年焦光曾隱居於此,故名。

〔四〕漁洋:王士禎(1634—1711),號漁洋山人,新城人。綠楊城郭是揚州:語出王士禎《浣溪沙·紅橋》詞。

平山堂離城約三四裏〔一〕,行其途有八九裏,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二〕,瓊樓玉宇,諒不過此。其妙處在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其最難位置處,出城入景,有一裏許緊沿城郭。夫城綴於曠遠重山間,方可八畫,園林有此,蠢笨絕倫。而觀其或亭或台,或牆或石,或竹或樹,半隱半露間,使遊人不覺其觸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斷難下手。

城盡,以虹園為首,折而向北,有石梁曰“虹橋”〔三〕。不知園以橋名乎?橋以園名乎?蕩舟過,曰“長堤春柳”〔四〕,此景不綴城腳而綴於此,更見布置之妙。再折而西,壘土立廟,曰“小金山”〔五〕。有此一擋,便覺氣勢緊湊,亦非俗筆。聞此地本沙土,屢築不成,用木排若幹,層疊加土,費數萬金乃成,若非商家,烏能如是。

〔一〕平山堂:在今揚州西北大明寺內。始建於北宋。

〔二〕閬苑、瑤池:神仙居住的地方。

〔三〕虹橋:在今揚州瘦西湖上。

〔四〕長堤春柳:虹橋至徐園前,有一長堤。東為湖水,西為花圃,路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此景人稱“長堤春柳”。

〔五〕小金山:原名“長春嶺”,本為揚州瘦西湖中的一個小島。後清中葉為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水上通道,在瘦西湖西北開挖蓮花埂新河,挖河之土堆成小山,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

過此有勝概樓〔一〕,年年觀競渡於此。河麵較寬,南北跨一蓮花橋〔二〕,橋門通八麵,橋麵設五亭,揚人呼為“四盤一暖鍋”,此思窮力竭之為,不甚可取。橋南有蓮心寺,寺中突起喇嘛白塔,金頂纓絡〔三〕,高矗雲霄;殿角紅牆,鬆柏掩映,鍾磬時聞:此天下園亭所未有者。過橋見三層高閣,畫棟飛簷,五采絢爛,疊以太湖石,圍以白石欄,名曰“五雲多處”〔四〕,如作文中間之大結構也。過此名“蜀岡朝陽”〔五〕,平坦無奇,且屬附會。將及山,河麵漸束,堆土植竹樹,作四五曲。似已山窮水盡,而忽豁然開朗,平山之萬鬆林已列於前矣。

“平山堂”為歐陽文忠公所書〔六〕。所謂淮東第五泉,真者在假山石洞中,不過一井耳,味與天泉同。其荷亭中之六孔鐵井欄者,乃係假設,水不堪飲。九峰園另在南門幽靜處〔七〕,別饒天趣,餘以為諸園之冠。康山未到〔八〕,不識如何。此皆言其大概,其工巧處、精美處,不能盡述,大約宜以豔妝美人目之,不可作浣紗溪上觀也。餘適恭逢南巡盛典,各工告竣,敬演接駕點綴,因得暢其大觀,亦人生難遇者也。

〔一〕勝概樓:在今揚州瘦西湖蓮花橋西。

〔二〕蓮花橋:又稱“五亭橋”,在今揚州瘦西湖上。

〔三〕纓絡:由珠玉串成的裝飾品。

〔四〕五雲多處: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熙春台在新河曲處,與蓮花橋相對,白石為砌,圍以石欄,中為露台。第一層橫可躍馬,縱可方軌,分中左右三階皆墄。第二層建方閣,上下三層。下一層額曰‘熙春台’,聯雲:‘碧瓦朱甍照城郭(杜甫),淺黃輕綠映樓台(劉禹錫)。’柱壁畫雲氣,屏上畫牡丹萬朵。上一層舊額曰‘小李將軍畫本’,王虛舟書,今額曰‘五雲多處’”。

〔五〕蜀岡:在今揚州西北。

〔六〕歐陽文忠公:即歐陽修,死後諡號為文忠。

〔七〕九峰園:在今揚州蓮花池公園,園內有太湖九峰,乾隆巡遊揚州時,禦書“九峰園”額。

〔八〕康山:即康山草堂,為揚州鹽商江春的府第。

甲辰之春〔一〕,餘隨侍吾父於吳江何明府幕中,與山陰章江、武林章映牧、苕溪顧靄泉諸公同事,恭辦南鬥圩行宮,得第二次瞻仰天顏〔二〕。一日,天將晚矣,忽動歸興。有辦差小快船,雙櫓兩槳,於太湖飛棹疾馳,吳俗呼為“出水轡頭”〔三〕,轉瞬已至吳門橋〔四〕。即跨鶴騰空,無此神爽。抵家,晚餐未熟也。

吾鄉素尚繁華,至此日之爭奇奪勝,較昔尤奢。燈彩眩眸,笙歌聒耳,古人所謂“畫棟雕甍”、“珠簾繡幕”、“玉欄幹”、“錦步障”,不啻過之〔五〕。餘為友人東拉西扯,助其插花結彩,閑則呼朋引類,劇飲狂歌,暢懷遊覽,少年豪興,不倦不疲。苟生於盛世而仍居僻壤〔六〕,安得此遊觀哉?

〔一〕甲辰:1784年。

〔二〕天顏:皇帝的容貌。

〔三〕轡頭:駕馭牲口的嚼子的韁繩。這裏借指牲口。

〔四〕吳門橋:在今蘇州城南盤門口。

〔五〕啻:但,隻,僅。

〔六〕僻壤:窮鄉僻壤。

是年,何明府因事被議,吾父即就海寧王明府之聘〔一〕。嘉興有劉蕙階者,長齋佞佛〔二〕,來拜吾父。其家在煙雨樓側〔三〕,一閣臨河,曰“水月居”,其誦經處也,潔靜如僧舍。煙雨樓在鏡湖之中〔四〕,四岸皆綠楊,惜無多竹。有平台可遠眺,漁舟星列,漠漠平波,似宜月夜。衲子備素齋甚佳。

〔一〕海寧:今浙江海寧。

〔二〕佞佛:信奉佛教。

〔三〕煙雨樓:在今浙江嘉興南湖湖心島。始建於五代,樓名由詩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而來。

〔四〕鏡湖:當即今浙江嘉興南湖。

至海寧,與白門史心月、山陰俞午橋同事〔一〕。心月一子名燭衡,澄靜緘默〔二〕,彬彬儒雅,與餘莫逆,此生平第二知心交也。惜萍水相逢,聚首無多日耳。

遊陳氏安瀾園〔三〕,地占百畝,重樓複閣,夾道回廊。池甚廣,橋作六曲形。石滿藤蘿,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參天之勢。鳥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歸於天然者。餘所曆平地之假石園亭,此為第一。曾於桂花樓中張宴,諸味盡為花氣所奪,惟醬薑味不變。薑、桂之性,老而愈辣,以喻忠節之臣,洵不虛也〔四〕。

〔一〕白門:今江蘇南京。

〔二〕澄靜:文靜,平靜。

〔三〕安瀾園:原名“遂初園”、“隅園”,在今海寧鹽官鎮西北。乾隆南巡時,曾以此處行館,並賜名“安瀾園”。

〔四〕洵:確實,實在。

出南門,即大海,一日兩潮,如萬丈銀堤,破海而過。船有迎潮者,潮至,反棹相向,於船頭設一木招,狀如長柄大刀,招一捺〔一〕,潮即分破,船即隨招而入,俄頃始浮起,撥轉船頭,隨潮而去,頃刻百裏。塘上有塔院,中秋夜曾隨吾父觀潮於此。循塘東約三十裏,名尖山〔二〕,一峰突起,撲入海中。山頂有閣,匾曰“海闊天空”,一望無際,但見怒濤接天而已。

〔一〕捺:按。

〔二〕尖山:在今浙江海寧黃灣鎮,是觀潮勝地。

餘年二十有五,應徽州績溪克明府之召〔一〕,由武林下“江山船”〔二〕,過富春山〔三〕,登子陵釣台〔四〕。台在山腰,一峰突起,離水十餘丈。豈漢時之水競與峰齊耶?月夜泊界口,有巡檢署〔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六〕,此景宛然。黃山僅見其腳,惜未一瞻麵目。

績溪城處於萬山之中,彈丸小邑,民情淳樸。近城有石鏡山〔七〕,由山彎中曲折一裏許,懸崖急湍,濕翠欲滴。漸高至山腰,有一方石亭,四麵皆陡壁。亭左石削如屏,青色光潤,可鑒人形。俗傳能照前生。黃巢至此〔八〕,照為猿猴形,縱火焚之,故不複現。

〔一〕徽州:指安徽。績溪:今安徽績溪。

〔二〕江山船:又名“江山九姓船”。浙東遊船的通稱,或說為明清時期的妓船。

〔三〕富春山:又名“嚴陵山”。在今浙江桐廬西,相傳漢嚴子陵曾耕釣於此。

〔四〕子陵釣台:在今浙江桐廬城南富春山麓,為富春江主要景點,據說東漢隱士嚴子陵曾垂釣於此。

〔五〕巡檢署:地方負責治安的機構。

〔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語出蘇軾《後赤壁賦》。

〔七〕石鏡山:又稱“石照山”,在今安徽績溪華陽鎮東。

〔八〕黃巢(?—884):唐末起義軍首領。

離城十裏有火雲洞天,石紋盤結,凹凸巉岩,如黃鶴山樵筆意〔一〕,而雜亂無章,洞石皆深絳色。旁有一庵甚幽靜,鹽商程虛穀曾招遊設宴於此。席中有肉饅頭〔二〕,小沙彌眈眈旁視,授以四枚,臨行以番銀二圓為酬,山僧不識,推不受。告以一枚可易青錢七百餘文〔三〕,僧以近無易處,仍不受。乃攢湊青蚨六百文付之,始欣然作謝。

他日,餘邀同人攜榼再往,老僧囑曰:“曩者小徒不知食何物而腹瀉,今勿再與。”可知藜藿之腹〔四〕,不受肉味,良可歎也。餘謂同人曰:“作和尚者,必居此等僻地,終身不見不聞,或可修真養靜。若吾鄉之虎丘山,終日目所見者妖童豔妓〔五〕,耳所聽者弦索笙歌,鼻所聞者佳肴美酒,安得身如枯木,心如死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