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李孝恭繼續掃蕩輔公祏的殘餘勢力,徹底平定了江東地區,基本完成了唐王朝的統一大業。
【博聞館】
賜姓的來源
在這個故事中,杜伏威本來姓杜,唐高祖卻賜他“李”姓,這是怎麼回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了解一下古代的賜姓製度。
姓源於遠古的氏族圖騰,是血緣同一的標誌,通常由氏族內部人員共同選定,然後世代相傳。然而秦代以後,統治者為了收買人心、加強統治,常常向異姓臣子賜以皇族姓氏,表示他們親如一家人,這一製度在唐朝尤其流行。
唐代初年,為了安撫前來投降的前朝政治、軍事首領,李唐王朝出現了一個賜姓高潮,高祖對徐世勣、羅藝、郭子和等人都賜了李姓,賜姓杜伏威也發生在這一時期。政權穩定以後,唐代君主又開始對有軍功的大臣賜姓,比如武則天統治時期,契丹族首領李盡忠造反,他的部將李楷固、駱務幫助唐軍平叛有功,兩人都被賜了武姓。再到後來,賜姓還成為褒獎品格高尚和政績突出者的一種方式,賜姓也由單純的賜姓氏擴展為賜姓和賜名並舉。同時,還出現了賜惡姓的現象,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之後,就賜曾經的競爭對手王皇後和蕭良娣為“莽”姓、“梟”姓,作為報複。
關鍵是,為什麼賜姓到唐朝突然變得那麼流行了呢?這跟魏晉以來的士族文化有關。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名門望族是時代的主宰,士族子弟靠家世進入仕途,壟斷財富和文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崇尚姓氏之風。而李唐皇室和新興的統治階層主要都是漢化的胡人,沒有中原大姓的血統背景。為了提高自己以及開國功臣的社會地位,李唐王室以老子李耳為始祖,廣泛賜姓,一方麵向世人宣告王室的尊貴,另一方麵也通過賜姓讓獲賜者名利雙收,贏得人們對國姓的向往和對新貴族的擁護。
經過唐朝幾代君王的努力,賜姓製度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直至明清還在沿用。它不僅鞏固了唐朝的統治,還促進了民族融合,當時許多少數民族首領都以被賜李姓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