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植物有趣的現象(3)(2 / 3)

植物的記憶力

本書中曾提到過動物的記憶力問題,所以才有動物報複人類傷害的例子。但說植物有記憶力,一般人會認為,這真是異想天開。科學家是憑事實說話的,科學家用實驗證明,有的植物表現出了有“記憶力”的征兆,但有征兆不一定就是事實上的記憶力,這一定是概念上的借用吧。法國克蘭蒙大學有一位科學家叫瑪麗·狄西比,幾年前用金盞花做了一係列實驗,居然證明植物也有記憶力。

金盞花是一種一年生花卉,高約30~60厘米,整個植物都長有細毛,葉子是橢圓形的,大小相等,開黃色花朵,與菊花相似。這位科學家是這樣進行實驗的:她先找來兩盆金盞花,在它們剛剛發芽的階段用針在一盆金盞花左側的葉子上刺出4個小孔。5分鍾後,她把這盆金盞花的頂芽和葉子剪掉。過了一段時間,這棵金盞花長出了新的頂芽,但新長出來的葉子出現了明顯的差別,左側的一片葉子很小,右側的一片葉子卻很大;而沒有經過針刺的那盆花,長出的葉子仍然是對稱的。她認為金盞花是有記憶力的,它記住了那次針刺。

後來,瑪麗·狄西比又進行了一次實驗。這次她選用一棵金盞花,先後進行了兩次針刺。第一次是在同一側的葉子上刺了4個小孔,然後剪去頂芽。在經過不同長短的時間間隔以後,她又分別在左右兩側的葉子上都刺出一個小孔,再剪去頂芽。由於第一次針刺與第二次針刺之間的時間間隔長短不一樣,結果就出了差別。如果兩次針刺的時間間隔很短,那麼,這棵金盞花就隻能“記住”後麵的針刺,就是說,它長出的葉子還是對稱的;但如果這兩次針刺的時間間隔很長,那麼,它就會“記住”第一次的針刺,而把第二次針刺“忘記”,就是說,它長出了左右不對稱的葉子。

於是這位科學家認為植物的記憶力分為兩種: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在某些條件下,植物的長期記憶要比短期記憶牢固。

植物傳遞情報

現在人們努力想彌合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生理差距,是的,動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但動物都有大腦,都有行動能力,而植物是沒有行動能力的,所以沒有人認為植物有動物那樣的受大腦支配的行為能力。情報傳遞是動物之間的訊息方式,而今科學家們則要證明植物的這種能力,讓我們拭目以待。許多動物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向自己的同伴傳遞一些信息,以表達自己的意願等,而“植物王國”裏也有信息傳送嗎?如果有,它們又是靠什麼來傳遞信息的呢?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用柳樹、赤楊和在短短幾個星期內就能把整株樹葉吃光的結網毛蟲進行實驗。他們把結網毛蟲放在一棵樹上,幾天內發現樹葉的化學成分有了某種程度的變化,特別是單寧含量有了明顯的增加。昆蟲吃了這種樹葉不易消化,於是失去了胃口,便另去別處尋找可口的佳肴,從而保護了樹木自身。讓人大吃一驚的是:當做實驗的樹木遭到蟲害後,在65米距離以內,其他樹木的葉子在2~3天內也發現有相類似的變化,單寧含量增加,味道變苦,以此來防禦昆蟲對它們的侵害。實驗結果充分說明了植物之間是有信息聯係的。

植物有躲避動物侵擾的本能,1986年克魯格國家公園裏出現一件怪事。每年冬季,這裏的撚角羚羊有不少都莫名其妙地死去,但與它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方的長頸鹿卻安然無恙。原來,長頸鹿可以在公園範圍內隨意走來走去,可以到處挑選園內不同樹木的葉子。而撚角羚羊則被圈養在圍欄內,不得不吃生長在圍欄內的樹葉子。

科學家還發現,長頸鹿仔細挑選它準備吃葉子的那棵樹,通常從10棵樅樹中選1棵。此外,它們還避開它們已經吃過的樅樹中迎風方向的樅樹。專家研究了死羚羊胃裏的東西,發現死因是它們吃進去的樹葉裏單寧含量非常高,這種毒物損害動物的肝髒。在研究長頸鹿胃裏的東西之後,他們發現,長頸鹿吃入的食物品種較多,所吃入的樅樹葉的單寧濃度隻有6%左右,而撚角羚羊胃裏的單寧濃度高達15%。

為什麼在同樣一些樅樹的葉子內,而在不同動物胃裏,單寧濃度不同呢?經研究,專家認為:樅樹用分泌更多單寧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以免遭到動物吞食。在研究中他們還發現:當樅樹不隻一次受到食草動物的侵襲時,樅樹能向自己的同伴發出危險“警報”,讓它們增加葉裏的單寧含量。收到這一信息的樹木在幾分鍾內就采取防禦措施,使樅樹葉子裏的單寧含量迅速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