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節“三伏天”最熱的原因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而且潮濕、悶熱的一段日子。“三伏”分初伏、中伏和末伏,由於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所以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簡單地說,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立秋”後的第1個“庚”日結束。由於庚日出現的早晚直接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就會出現有些年份伏天為30天,而有些年份伏天為40天的情況。
為什麼說“三伏天”最熱呢?由於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是比黑夜長,地表輻射的收入仍大於支出,因此近地麵的熱量便在不停地積蓄。進入“三伏”後,空氣濕度逐漸變大,地表吸收的熱量加大,再加上前期的積累使得熱量達到高峰,天氣自然也就最熱了。
一般而言,“三伏天”期間,我國南方地區以幹熱天氣為主,而北方地區則以濕熱為主。這是由於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正被副熱帶高壓這種海洋暖氣團控製著,在暖氣團的邊緣會將低緯度熱帶洋麵上的濕潤空氣向北輸送,使得我國北方地區的相對濕度較大。而南方大部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內部下沉氣流影響,地麵輻射增溫,所以會迎來高溫伏旱天氣。
然而,雖然“三伏天”期間南北方天氣氣候特點各不一樣,但是人們都會感覺到難受,這是由於濕度和溫度相匹配的結果。北方的高溫高濕會讓人感覺到“悶熱”,再加上這個季節風小,汗液的蒸發受到抑製,因而會影響人體散熱。而南方雖然“幹”,但較高的氣溫依舊影響人體舒適程度,容易造成中暑。
第三十一節強對流天氣的特點
強對流天氣是指出現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龍卷風、冰雹和颮線等現象的災害性天氣。它發生在對流雲係或單體對流雲塊中,在氣象上屬於中小尺度的天氣係統,一般水平範圍在十幾千米至二三百千米,有的水平範圍隻有幾十米至十幾千米。其生命史短暫並帶有明顯的突發性,約為一小時至十幾小時,較短的僅有幾分鍾,最長為一小時。強對流天氣是一種發生突然、移動迅速、天氣劇烈、破壞力極大的災害性天氣。強對流天氣來臨時,經常伴隨著電閃雷鳴、風大雨急等惡劣天氣,致使房屋倒毀,莊稼樹木受到摧殘,電信交通受損,甚至造成人員傷亡等。
強對流天氣易於在某些特定的地區形成和發展,如山脈兩側、海陸邊界、湖泊周圍、沼澤地帶等,因此,各類強對流天氣形成的物理過程是不完全相同的,這與下墊麵的動力和熱力作用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強對流天氣內部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具有突發性、強度大、持續時間短的特點。一旦強對流天氣發生,它的破壞力極大,其影響波及農業、工業、電力、通信、城市建設、航空、交通運輸等各行各業,並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世界上把它列為僅次於熱帶氣旋、地震、洪澇之後第四位具有殺傷性的災害性天氣。
第三十二節氣象經濟
眾所周知,氣象信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今,氣象服務涉及的方麵更廣、更人性化、更有針對性。一方麵預報時效更長,能發布未來2~3天、一星期、一旬的天氣預報;另一方麵,氣象預報更精確,內容也更豐富,出現各種詳細的生活指數預報。
豐富多彩的專業氣象服務孕育了一個有著巨大前景的氣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