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東亞大槽強度已明顯減弱,主體東移。但在120E附近尚有小槽,中亞的高脊繼續維持。同時,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地形對西風氣流產生摩擦作用,在其東部的陝、晉、豫交界一帶的低空,就會形成一個反氣旋環流。在這個反氣旋環流南、北兩側各有一個鋒區,對應於地麵常有兩條鋒帶,一條在40N以北的中國內蒙古東北,另一條在華南。黃、淮海地區處在高空槽後脊前的西北氣流控製中,低空和地麵處在兩條鋒帶之間的反氣旋區內,天氣晴朗,氣溫高,空氣幹燥,有利於幹熱風天氣的形成和加劇,幹熱風係統分為3種類型。
3.幹熱風係統的類型
(1)西北氣流型
歐亞上空為兩槽一脊,東海岸為一深槽,華北和西伯利亞平原是一寬廣高壓脊,烏拉爾山維持低槽。在此類型控製下,黃、淮海地區受西北氣流控製,上遊又有暖平流輸送,加上空氣濕度小,天氣晴朗,太陽輻射強,高空槽線過境後24h~36h即可出現幹熱風天氣,持續3~4天。此類型幹熱風的幾率占42%。
(2)高壓脊型
歐亞為一脊一槽,東海岸為一深槽,黃、淮海至西伯利亞平原受西北氣流控製,沿N35°~N40°有一小高壓配合溫度緩慢東移,至河套後形成華北暖高壓脊,產生幹熱風天氣。在此類形勢的影響下,河套小高壓是移動性的,幹熱風持續時間較短,一般隻有1~2天,且強度弱。此類型幹熱風的幾率占30%。
(3)高壓後部型
此類型的天氣形勢與第二種類型有聯係,即高壓後部的幹熱風天氣往往是由高壓脊內部轉至高壓脊後部時產生,此時空氣濕度尚未來得及增加,而氣溫高,即出現幹熱風天氣。但隨著脊後偏南氣流隨時間的增長、強度的加大,空氣中濕度增加,雲層形成,幹熱風天氣結束。故此類型幹熱風持續時間短,一般為1~2天,強度弱。這種類型的幹熱風發生的幾率占28%。
中國西北地區幹熱風形成的天氣係統,主要是從中亞地區東移過來的高壓脊,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得到發展和加強,其次是青藏高原原地有暖高壓脊發展北挺。受高壓脊影響的地區,中、低層氣柱維持下沉氣流,天氣晴朗,且不斷有暖平流輸送,導致幹熱風天氣的形成。在多數情況下,西北地區的幹熱風是由上述兩類過程的疊加而形成的。大多發生在每年的芒種前半個月左右,最為嚴重。
十七節旱災
1.什麼是旱災
旱災是一種由於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牧草等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從而造成較大的減產或絕產的災害。旱災是普遍性的自然災害,不僅造成農業受災,嚴重的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
中國通常將農作物生長期內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長稱為受旱,受旱減產三成以上稱為成災。經常發生旱災的地區稱為易旱地區。
2.旱災的形成
旱災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氣候。通常將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地區稱為幹旱地區,年降水量為250~500毫米的地區稱為半幹旱地區。世界上幹旱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邊緣,中東和西亞,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國的西北部。
這些地區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發量大,農業主要依靠山區融雪或者上遊地區來水,如果融雪量或來水量減少,就會造成幹旱。
世界上半幹旱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區、歐洲南部、西南亞、北美中部以及中國北方等。這些地區降雨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極易造成季節性幹旱,或者常年幹旱甚至連續幹旱。
中國大部分地區屬於亞洲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受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在區域間、季節間和多年間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災發生的時期和程度有明顯的地區分布特點。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說。黃、淮海地區經常出現春夏連旱,甚至春夏秋連旱,是全國受旱麵積最大的區域。長江中下遊地區主要是伏旱和伏秋連旱,有的年份雖在梅雨季節,還會因梅雨期縮短或少雨而形成幹旱。西北大部分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常年受旱。
西南地區春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四川東部則經常出現伏秋旱。
華南地區旱災也時有發生。
第十八節可怕的台風
1.什麼是台風
台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麵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隻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東亞一帶叫台風;在南半球稱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