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對農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氣象及其衍生的災害兩方麵。中國天氣災害的多發性與嚴重性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所決定,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密切相關。中國大陸東瀕太平洋,麵臨世界上最大的台風源,西部為世界地勢最高的青藏高原,陸海大氣係統相互作用,關係複雜,天氣形勢異常多變,各種氣象災害頻繁發生;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極易形成大範圍的洪澇、決口、旱災;中國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條件,隨著氣候變暖與環境汙染的加重,生物災害日益嚴重;中國山地、高原丘陵占國土麵積的2/3以上,地質新構造運動和地震活動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幾乎遍布全國。中國還是農業氣象災害的多發地區,幹旱、漬澇、冷害、冰雹、森林火災和霜凍等各類農業氣象災害頻繁發生,加之農業氣象災害防禦技術水平有限,使中國農業生產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嚴重地製約了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提前預知天氣非常重要,雖然現在有了天氣預報,但是,如果我們自己可以通過對雲層的觀察預知天氣的話,豈不是更好!
第九節密切相關的空氣質量
1.空氣質量和人類的生存關係
空氣是指包圍在地球周圍的氣體,它維護著人類及生物的生存。對人類及生物生存起重要作用的是距地麵12千米以內的空氣層,也就是對流層。清潔的空氣是由氮(78.06%)、氧(20.95%)、二氧化碳(0.93%)等氣體組成的,這三種氣體約占空氣總量的99.94%,其他氣體的總和不到千分之一。
潔淨的大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一個人在5個星期內不吃飯或5天內不喝水,尚能維持生命;但超過5分鍾不呼吸空氣,便會死亡。人體每天至少需要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氣。
大氣具有一定的自我淨化能力,由自然過程等進入大氣的汙染物,經過大氣自我淨化過程從大氣中移除,從而維持大氣的潔淨。
2.空氣質量的影響因素
空氣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了空氣汙染的程度,它是依據空氣中汙染物濃度的高低來判斷的。空氣汙染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空氣汙染物濃度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人為汙染物排放的大小是影響空氣質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車輛、船舶、飛機的尾氣、工業企業的生產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燒等。
其次,城市的發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氣象等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
第十節劃分地震等級的標準
地震的劃分通常用裏氏震級來表示。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大,震級越高。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劃分標準通常為:微震:3級以下的地震,人無感覺;有感地震:3?5級的地震稱有感地震;破壞性地震:5級以上的地震稱破壞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地麵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越近,破壞就越大,烈度就越高;距離震源越遠,破壞越小,烈度就越低。
第十一節認識天氣預報
1.克裏米亞戰爭的催生兒:天氣預報
現在人們外出,隻需收聽或觀看天氣預報,就可以決定是否帶雨具。而在過去,則要顧慮天有不測風雲。那麼,氣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氣預報,是怎樣誕生的呢?
1853-1856年,為爭奪巴爾幹半島,沙皇俄國同英法兩國爆發了克裏米亞戰爭,結果沙俄戰敗。然而,正是這次戰爭,導致了天氣預報的出現。
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海戰,1854年11月14日,當雙方在歐洲的黑海展開激戰時,風暴突然降臨,最大風速超過30米/秒,海上掀起了萬丈狂瀾,英法艦隊險些全軍覆沒。事後,英法聯軍心有餘悸,法軍作戰部要求法國巴黎天文台台長勒佛裏埃仔細研究這次風暴的來龍去脈。那時還沒有電話,勒佛裏埃隻有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向他們收集1854年11月12日至16日5天內當地的天氣情報。他一共收到了250封回信,勒佛裏埃根據這些資料,經過認真分析、推理和判斷,查明黑海風暴來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東橫掃歐洲。出事的前兩天,即11月12日和13日,歐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國已先後受到它的影響。於是,1855年3月19日,勒佛裏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假如組織氣象站網,用電報迅速把觀測資料集中到一個地方,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有可能推斷出未來風暴的運行路徑。到了1856年,法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