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發散思維——知識拓展篇(2)(3 / 3)

第十五節不可不防的水災

水災泛指洪水泛濫、暴雨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多對人類社會造成的災害。一般所指的水災,以洪澇災害為主。水災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並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不良影響。防治水災雖已成為世界各國保證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公共安全保障事業,但根除水災是困難的。至今,水災仍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

水災多發生在夏季雨多的時候。在高海拔的地帶,很少出現水災。

水災大多發生在低海拔的地區,如我國東南部。

水災分人為水災和自然水災兩種。

第十六節幹熱風

1.什麼是幹熱風

幹熱風亦稱“幹旱風”,又稱“火南風”或“火風”,是農業氣象災害之一。幹熱風常出現在溫暖季節,是一種導致小麥乳熟期受害秕粒的幹而熱的風。

幹熱風出現時,溫度顯著升高,濕度顯著下降,並伴有一定風力,蒸騰加劇,根係吸水不及,往往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秕粒嚴重甚至枯萎死亡。

我國的華北、西北和黃淮地區春末夏初期間都有出現。一般分為高溫低濕和雨後熱枯兩種類型,均以高溫危害為主。

關於幹熱風危害的氣象指標,國內外研究結果不一,冬麥、春麥不同,地區之間也不一致。一般情況下可分為3種類型:高溫低濕型——輕幹熱風為日最高氣溫大於、等於29℃~34℃,14時風速大於、等於2~3米/秒;重幹熱風——日最高氣溫大於、等於32℃~36℃,14時相對濕度小於、等於20%~30%,14時風速大於、等於2~4米/秒;雨後熱枯型——小麥成熟前10天內有一次降雨過程,雨後轉晴升溫,2~3天內日最高氣溫達30℃以上。

2.幹熱風的成因

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幹熱風的成因也不相同。每年初夏,我國內陸地區氣候炎熱,雨水稀少,增溫強烈,氣壓迅速降低,形成一個勢力很強的大陸熱低壓。在這個熱低壓周圍,氣壓梯度隨著氣團溫度的增加而加大,於是幹熱的氣流就圍著熱低壓旋轉起來,形成一股又幹又熱的風,這就是幹熱風。強烈的幹熱風,對當地小麥、棉花、瓜果可造成危害。

氣候幹燥的蒙古和我國河套以西與新疆、甘肅一帶,是經常產生大陸熱低壓的地區。熱低壓離開源地後,沿途經過幹熱的戈壁沙漠,會變得更加幹熱,幹熱風也變得更強盛。

位於歐亞大陸中心的塔裏木盆地,氣候極端幹旱,強烈冷鋒越過天山、帕米爾高原後產生的“焚風”,往往引起本地區大範圍的幹熱風發生。

在黃淮平原,幹熱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該區域的大氣幹旱。春末夏初,正是北半球太陽直射角最大的季節,同時又是我國北方雨季來臨前天氣晴朗、少雨的時期。在幹燥氣團的控製下,這裏天晴、幹燥、風多,地麵增溫快(平均最高氣溫可達25℃~30℃),凝雲致雨的機會少,容易形成幹熱風。這種幹熱風,對這一帶小麥後期的生長發育極為不利。在膠東半島北部,由於受中部山地的影響,再加上那裏夏季刮東南風,於是便成為了背風坡,夏季同樣有幹熱風出現。雖然沿海,但是夏季氣溫比同緯度的其他沿海地區高很多,降水也較少。

在江淮流域,幹熱風是在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部的西南氣流影響下產生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一個深厚的暖性高壓係統,自地麵到高空都是由暖空氣組成的。春夏之際,這個高氣壓停留在江淮流域上空,以後逐漸向北移動。由於在高壓區內,風向是順時針方向,所以在副熱帶高壓的西部,就吹西南風。

副熱帶高壓偏北部和西部地區,受這股西南風的影響,就會產生幹熱風天氣。初夏時,北方仍有冷高壓不斷南下,勢力減弱,發生變性;當它與副熱帶高壓合並時,勢力又得到加強,使晴好天氣繼續維持,幹熱風就更加明顯。

在長江中下遊平原,梅雨結束後天氣晴朗幹燥,偏南幹熱風往往伴隨“伏旱”同時出現,對雙季早稻(或中稻)抽穗揚花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