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洪澇的發生是如此的普遍而頻繁,但洪澇並不是不可防禦的。人類不可能徹底根治洪水災害,但通過各種努力,可以盡可能地縮小洪澇災害的影響。
洪澇災害的防治工作可從以下兩個方麵著手:一方麵減少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麵盡可能使巳發生的洪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
避免洪澇災害的直接措施是加強堤防建設、河道整治以及水庫工程建設,長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則可以從根本上減少發生洪澇的機會,對洪澇做到根本性的防治。
作為人類,是否就對洪澇無能為力了呢?不是。切實做好洪水、天氣的科學預報與滯洪區的合理規劃可以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建立防訊搶險的應急體係是減輕災害損失的最後措施。因此,我們應該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減少洪澇的災害。
1.黃河洪水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它以一個大S形狀流經我國的北部,它的全長約4800千米。
黃河流程的最後1/4段流過地勢較低的肥沃平原,那裏居住著無數中國人。
由於黃河經常發生洪澇災害,所以黃河又被稱為“中國的憂患”.一旦洪水暴發,滋潤了中國人民的黃河水常常奪去下遊兩岸許多人的生命。在4000多年中,中國人一直嚐試通過築堤和開鑿水道引水來保護這些居民區,但是黃河繼續頻繁地發生洪水泛濫,並且隨著環境的破壞,這種泛濫越來越甚。
2.北海洪水
一場風向為西北、時速達203千米的猛烈風暴在1953年1月31日席卷了英國與歐洲大陸西部之間的北海,這一天正值春季大潮汛,這兩個因素的聯合作用形成了一股衝擊北海海岸的“湧浪”,這個湧浪形成了巨大的威力。
其實,在英國東部、比利時北部和荷蘭南部的沿海低窪地區,本來是有堤壩或堤岸進行防護的,但是海水勢不可擋,它迅速地漫過了堤岸,向無辜的人們發起了攻擊。
災難從天而降,人們來不及逃離。這次洪水造成了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許多動物被海水淹死,鹹水使土地在此後數年中不能種植莊稼。
3.歐洲洪水
2002年8月,歐洲大陸中部洪水暴發,造成百年罕見的災害。從俄羅斯黑海沿岸直到意大利、西班牙、捷克、奧地利、匈牙利和德國,許多地方堤壩決口,居民區變成一片汪洋,鐵路、橋梁被衝垮,許多城鎮的居民不得不撤離。這次洪水給歐洲造成巨大損失。
14.什麼是沙塵暴
沙塵暴是一種災害性天氣現象,它是由風與沙相互作用產生的。沙塵暴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沙塵暴是一種高強度的風沙災害,並不是在所有有風的地方都能發生,隻有那些氣候幹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
世界上有4個沙塵暴多發區,分別是中亞、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亞。我國的沙塵暴區屬於中亞沙塵暴的一部分,主要發生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我國沙塵暴發生總的特點是西北多於東北地區、平原或盆地多於山區、沙漠及邊緣多於其他地區。我國沙塵暴主要集中在兩大區域:一是位於塔裏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另一個是從巴丹吉林沙漠東部往南至甘肅河西走廊並經騰格裏沙漠烏蘭布至庫布齊沙地和毛烏素沙地。另外北疆的克拉瑪依地區、南疆的和田地區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區是3個局地性沙塵暴區。除了以上這些區域,在其他的地方則很少有,沙塵暴的發生。
根據對各地地方誌的研究發現,公元351年甘肅武威一帶就有強沙塵暴發生,這場沙塵暴造成了房屋倒塌和人員與牲畜傷亡。在漫長的地質曆史中,沙塵暴顯示出周期性變化,它與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和地麵沙塵物質的多少有關。遇氣候暖濕時期,地麵植被生長茂密,生態環境條件好,沙塵暴發生頻率低;在冷幹氣候時期,沙塵暴發生頻率高。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沙塵暴的變化特點是:20世紀50年代沙塵暴發生的日數最多;20世紀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20世紀60年代後期降至最低;20世紀70年代稍有增加;20世紀80年代又處於逐漸減小的趨勢;20世紀90年代又有明顯的增加。我國沙塵暴的季節變化特點是:春季最多,約占全年總數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最少。按沙塵暴的月份變化特點來看:4月發生頻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最低。另外沙塵暴也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主要發生在午後和傍晚。對沙塵暴規律的掌握有利於對沙塵暴進行治理。